时下,对于每一个家长来说,不仅要操心孩子的吃喝拉撒日常生活,还不得不关心孩子的学校情况,以至于学校发生了任何风吹草动,家长都会忧心忡忡。虽然说教育需要家长、社会和学校的联动,不过,如今的家长无形中被“绑架”到了整个教育里。难道因为把孩子交给了学校,公众就有义务去理解那么复杂的教育问题吗?
比如,择校问题一直是让家长们非常纠结的心事,而在教育改革的制度性安排中,已经定下了“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基调,那么,教育行政部门以此为指导思想,不管是推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办法,还是采取其他的一系列具体措施,都是相关部门的事,何以让家长随之而闹心呢?
众所周知,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中小学学校在教育质量上存在差异,是个不可否认的客观现状,择校由此而生。“交流轮岗”能否促进学校均衡优质发展,这是需要教育部门进行充分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如果只是出于消除择校现象的动机,而不是真正为了推动基础教育的发展,家长们肯定又会不由自主地陷入烦恼,起码担心这种针对性的做法会不会只是权宜之计,一旦不能可持续性地实施,反而不如择校更让人觉得踏实。
事实上,要是学校与教育部门依照教育规律,从社会公正的角度出发,自己认准了教育改革方式,就应该义无反顾地一往直前,不用把家长扯进来,毕竟每个家长作为个体,不会都十分了解教育,况且,大多数家长都是站在个人利益的立场上,只要自己的孩子上学的学校教育质量好,其他的不会过分关注。
由此可见,任何与民众关系密切的教育改革实践,首先还是要进行科学研究,把老百姓的诉求真正了解清楚,然后制定政策;其次,在实施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用最为简单的方式来说明政策内容,用最为直接的政策目标来凝聚民众的共识;最后,还得持之以恒、不折不扣地实施。
然而,就具体的现实来看,有的教育改革的政策不仅具有很强的“实验性”,而且操作的过程不彻底,从而显得很诡谲,让人一头雾水,老百姓不得不去花功夫“理解”,影响了政策的实施,使得教育改革陷入了众生喧哗的复杂环境中,也无意中让推进的过程犹豫不决,甚至导致了很多教育改革不了了之。
不要为了“照顾”民众的感受,总是企图让公众能够充分地理解一些教育改革的措施。但凡遵循了改革政策制定的基本程序,广泛地吸纳民意,就只需坚定不移地推进,用改革的绩效来消除公众的疑惑,教育改革才会真正摆脱左右不落好的尴尬境地。
文/寇军
来源:红网
作者:寇军
编辑:艾伦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