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署协议拒绝红包暗流,如此行径值得商榷。对于患者来说,给医生塞红包可能并没有太多行贿的意思,只是为了让医生尽职尽责,救助自己的亲人而已。对于医生来说,拒绝患者的红包有时候并非自身清正廉洁的标志,更多是一种“不入流”的嫌疑。不难看出,红包之所以成为一种顽疾久治不愈,是因为存在这样的一种现实的关系,在这种关系的表达上,其“死穴”在于医患信息的不对称上。所以,只有找准红包存在的根源才能对症下药。
从这次卫生计生委的整治红包来看,一个不能否定的现实就是之前的整治效果并不明显,否则,也不会现在兴师动众。而之前的整治不可以说不严厉。2013年12月24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了《加强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提出,“严禁索取或收受患者及其亲友的现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和贵重礼品”。今年1月28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关于《卫生和计划生育单位工作人员违反职业行为规范处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通知中针对当前反映强烈的医务人员收受患者“红包”,专门做出针对性规定,突出强调廉洁从业纪律。而这仅仅是近期的两项规定和整治,而如今再次来进行签署协议拒绝红包,难免就显得“多此一举”。
既然一轮一轮治理红包,为何总是不见效。这才是问题的真正意义所在,红包的“死穴”并非仅仅是职业操守问题,更多的乃是一种医患信息不对称。患者进入医院救治,总是希望医院能够尽心尽力,这包括收费是多少,哪些手术需要多少环节,多少具体的费用。而这些信息,对于患者来说总是不能获知的。如果患者能够轻松知道这样的信息,红包自然就会消失,因为应该支付多少费用就支付多少费用,而就不存在患者和医生之间私下的交易。可以说,只有将“暗”的红包透明化,能够在阳光下暴晒,其存在就会自己遁形。所以,唯有医患关系的透明化,才能抵御红包的暗流。
话又说回来,纵使签署这样的拒绝红包的协议,对于患者和医生来说还是处于一种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中,而这样的环境之下如果患者真的给医生红包,到底谁会知道,到底谁能够举报呢?患者自然不会举报,而医生也不会举报,其他人又几乎没有知道的可能。那么,协议本身岂不是成为一纸空文了吗?所以,任何协议都不能抵御红包“暗流”,唯一正确的途径就是将医患关系透明化,否则,一切都将是隔靴搔痒。
文/王传言
来源:红网
作者:王传言
编辑:艾伦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