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精简这样的会议,好处自然很多,而最大的好处莫过于:不用开会体现重视了,不用会议落实会议了,那就得动真格,就得脚踏实地,下点真功夫。除此之外,当然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想想那一年我参加过的会议,全省各地的几百号人,聚集省会三天,而且差不多都带自己的司机来。主办单位的会议经费,可能只花在租用场地、布置会场、印发资料和提供一日三餐上;而与会几百号人和驾驶员的差旅费、车辆耗油费和往返过路费,不知要超过会议经费的多么倍了……可谁曾核算过这样的会议经费呢?
看到一组来自中纪委监察部网站的统计数据,让人不禁有些兴奋,说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颁布后,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的会议费同比减少52%,培训费同比减少21%,公务接待经费同比减少50%。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带了不错的头,各级党委政府的降幅估计也小不了。谁都知道,这些公务开支原本都是十分庞大的数额,节省下来的款项,也肯定庞大得可观。兴奋之余,还是有些担忧:初战告捷,就有如此硕果,无疑说明原先的漏洞相当大;同时也说明,如何巩固战果,防止反弹,依然任重道远。以往治理文山会海为何总是一阵风,根本原因就是缺乏好的长效机制。
我以为,最好的长效机制,就是建立会议成本的核算机制,谁召集会议,就得把核算后的会议成本,计入到谁的行政支出中去,列入预算,予以考核。考核的时候,不仅要看工作成果如何,还要看工作成本花了多少。根据投入产出比,衡量工作效益,这应该是最科学的办法。计算会议成本的时候,不仅要把与会者的会议补贴算进去,还要把他们的平均日工资也算进去。这是会议的误工支出,不能不算。如此一来,就可以知道,开会的成本其实很高,少开一个小时,都会节省大笔费用。
要不要开会,要开多大规模,开多长时间,设置什么样的会议议程,会后要不要到什么地方转转……就会有一个刚性的约束。可开可不开的会,才会不开;可大开可小开的会,才会小开;可分开可不分开的会,才会合并着开;借着开会游山玩水,自然就不敢去想了。要知道,在机关所有制度中,坚持得最好的,恐怕就是财务制度,会议的成本核算一旦进入财务制度,也就最有可能成为控制会议最有效的制度。
文/慕毅飞
来源:红网
作者:慕毅飞
编辑:易木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