呜呼哀哉。巨人已逝,留万千孤独在人间。
关于马尔克斯,我们已经谈论的很多了,但永远也不够。作为‘拉美爆炸文学’的主要作家之一,他曾影响了中国八十年代寻根文学的那一批作家,紧接着,他又影响了更多的更年轻的热爱文学的人。每一个读过《百年孤独》的人,都能从那文明与人性中找到震撼;每一个读过《枯枝败叶》的人,都可以感受到叙述之美;每一个读过《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的人,都被小说那种无懈可击的完美所打动;每一个读过《霍乱时期的爱情》的人,都会被那种长及一生的爱所感动与深思。
我们模仿他,通过他的写作受益无比之多。生前,他是一个顶峰,死后,他是一座丰碑。生前,他是一个作家,死后,他是一个传奇。生前,我们无数次的说起他的‘孤独’,死后,他留下了一大片的空无。
法国作家雨果在《巴尔扎克葬词》里说:“伟人们为自己建造了底座,未来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和巴尔扎克、卡夫卡、乔伊斯、海明威等等一道,马尔克斯也为自己建造好了底座。真正的伟大写作,注定属于更高的时空。
我们赞扬他,这是甘愿的。我们也渴望如他曾经在巴黎见到海明威时隔着街道喊一声‘大师’一样,我们也愿意这样去喊他一声。如今他去到另一个世界,那里有天堂的宁静。而他的名字,伴着他的作品,永远传扬着。
马尔克斯写了如此之多:马孔多、上校、妓女、冰块、磁铁、香蕉公司等等。当我们在谈论马尔克斯时,我们该谈论些什么呢?我们去找他的作品的突破口吧。我们找到了什么?孤独。
我们的孤独从何而来?我们拥有对于人生匆匆,不可把握的孤独,拥有浮萍无根,漂泊流浪的孤独,拥有生老病死,酸甜苦辣的孤独,拥有历史苍茫,怆然涕下的孤独。如今,马尔克斯死了,我们变得益加孤独。
我们处在快速阅读、浅阅读的时代,我们处在网络文学、消费文学的时代,我们活在文化荒芜、经典隐蔽的时代,因而我们更加孤独。我们走在人生大道上,走上文化历史里,然而却是拔剑四顾心茫然,四野唯见一片荒芜。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美、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大师,他们在何处?
我们处在金钱至上、贪求名利的时代,我们处在人情冷漠、彼此疏离的时代,我们处在彷徨无助、渴望倾听的时代,因而我们更加孤独。当我们内心陷入贫瘠,无所依靠时,我们的精神家园在哪里?当我们的理想被现实无限打压,四处碰壁时,我们的执着动力在何方?
这一切,当然不是马尔克斯所能够解决的。然而所幸曾经有他,我们至少思考过。如今他死了,我们更要扪心自问,更要从孤独里找到‘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力量来。
此刻,窗外是一排的大树,绿色葱郁。只是天空苍茫,多了些沉闷。我此刻所感受到的理想,就如那遥远的草丛中的萤火虫。那种微弱的光,马尔克斯曾经将它点亮。如今他去到另外一个世界,回到了他的马孔多。而那种微弱的光,还在孤独的等待着新的人去点燃它呢。由此来说,我们的文化艺术,真是任重道远。
文/康鹏
来源:红网
作者:康鹏
编辑:艾伦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