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本是如今人与人之间沟通联系必不可少工具,但是在许多高校课堂上手机却成了老师与学生之间互动“失联”的祸因。为了整治课堂上“低头族”日益成风,浙江许多高校都开始实行“无手机课堂”。鼓励学生以自愿申请“无手机”课堂试点班的方式,将手机隔绝在课堂之外,恪守课堂新公约。此举的出发点值得肯定,老师在讲台上口干舌燥辛苦讲课,学生却在下面手忙指乱低头玩手机,大学课堂成“低头族”重灾区,校方当然不能听之任之。“课堂无手机”可谓给治疗高校“低头族”下了一剂猛药。但是光靠此举真能药到病除吗?
学生上课成为“低头一族”,手机确实是一大“病因”。但是引发这一症状的绝对不只有这一点,俗话说对症下药方可药到病除。校方将手机看做“罪魁祸首”整治低头族难免“治标不治本”。上课玩手机是因为学生难以抵抗手机终端上各种娱乐功能的诱惑,反映出学生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禁手机治得了外因却治不了“内伤”。此举提高得了学生的课堂效率,但却不能提高学生自律的能力。非但治不好高校低头族的病,而且还为学生日后发展留下了隐患。
说到底,低头族的头抬不起来只是因为手机能排遣无聊。课堂内容不吸引人,老师只顾在讲台上大唱“独角戏”,即使没有手机学生的视线还是不会停留在讲台上。到时还是会“旧病复发”。在江西的另一家高校,一名教政治课的老教授为了让学生抬起头把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决定将多年前学的“快板”带进课堂,把枯燥的政治课编成了朗朗上口的快板词使得课堂气氛极为活跃,少有低头族。这启示我们治疗“低头族”,还得为课堂教学下药。老师们从自身的角度多一些反思和改变,再少些枯燥、呆板、空洞和概念化的教学,多些再多些教学方式的创新和变革。低头族的症状一定能大大改善。
如果禁手机对于低头族是味“苦药”,那么改善课堂教学无疑是一味“甘药”,一苦一甜,双管齐下,“低头病”自然可药到病除。
文/彭初阳
来源:红网
作者:彭初阳
编辑:易木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