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训并不长,一般都是8个字,而且常常勒石为碑,放在学校的大门口或镌刻在主教学楼上;如今有了互联网,校训又在首页“置顶”,学生日日可见,却为什么有一多半的受访者记不全母校的校训呢?
中青报的调查自然要回答这个问题。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校训缺少特色。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王高飞说:“对于我们学校的校训,我是真的没有印象。我觉得是因为我们学校的校训太没有特色了,学校也没有刻意引导让我去记住它。如果校训背后有故事,或者学校告诉我它的来历,我可能就不会忘记了。”
据中国高校之窗网站介绍,中国传媒大学的校训是“立德、敬业、博学、竞先”,这是上世纪90年代初确立的,是谁提出的,是如何确立的,一概付之阙如。那时,中国传媒大学,应该还叫北京广播学院,但校训中却既看不到当年广播的特点,也看不到现在传媒的特点,这8个字放到任何一所学校都可以。难怪王高飞同学“真的记不得”了。而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多贴近学校的特色!毕业两年多的北师大郭超同学不仅能脱口而出,而且很为校训自豪。
遗憾的是,类似“中传”的校训比比皆是,而类似北师大或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那样的校训又太少。博学、笃行、求是或求实、励志、立德、创新之类大词成了校训的主打,有时几所大学的校训,也就是这些大词前后顺序不同或略有变化。
校训让人过目不过心,不仅在于它的一般化,更在于缺少实践对其内涵的丰富。如果一所高校的“笃学、博学、厚德、立德”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更由老师们尤其是担任各级领导职务的老师们率先垂范,久而久之,形成校风,那自然会被学生认可并牢记。然而,现在的高校官本位、行政化虽经多年疾呼,却挥之不去,一些校训也就愈显空洞。
比如,打开重庆师大的网页,人们一眼就能看到那高高置顶的校训“厚德、笃学、励志、创新”,然而,近日该校却爆出多名教师深陷“抄袭门”的丑闻。这些以自己的行动走向校训反面的教师,不仅玷污了校训,也让学生困惑,难道老师就不需要以端正的学风和严谨的治学来体现“厚德”,抄袭的论文,还怎么谈得上“创新”?
所以,要让学生真正记住校训,以校训规范自己现在和将来的行为,首先得教师做出榜样,老师们,别忘了,你们的善言嘉行就是活的校训。
文/江锡钰
来源:红网
作者:江锡钰
编辑:艾伦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