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假日期间,是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公职人员接受请托而出入娱乐场所等违规现象的高发期。尽管前年冬天以来,中央和各地地方强化了对上述违规现象的查处力度,整改频率也显著密集化,极大的遏制了“三公消费”态势。但因为查处整改存在滞后性以及监督盲区,再加上一些地方和部门的运动式整治不可避免地在部分阶段陷入疲态,就使得“三公消费”仍然持续存在,只不过表现得更为隐蔽。
包括北京市纪委在内,各地纪委今年五一期间都针对公款吃喝等违规现象进行了明察暗访。查访情况印证了不少网民此前有关“三公消费”现象抬头的担忧。《新京报》记者采访也证实,在北京延庆的一家位于深山的农家乐,因“保密性不错”吸引了不在少数的公款吃喝。
这种背景下,纪检监察机关加强查访,注重明察与暗访的结合,配备隐蔽摄像装备以提高暗访技术水平,到餐饮机构调阅发票账目,借助交警等部门的监控记录,等等一系列的手段方法,确实都有其必要性,将有助于提高查访效率,震慑“三公消费”单位和个人。
但需要看到的是,这些做法的采用,并不足以改变纪检监察机关一家查访监督的被动性、滞后性,以及因为监控力量不足所造成的监督盲区和视角所造成的盲区。部分公款吃喝、接受请托吃喝分散到城市近郊甚至远郊的“农家乐”,涉事公职人员改乘私人车辆前往,当次消费发票并不实时开具,除非举报人提供准确线索,否则很难做到这类违规做法给予有效监督查处。
而在许多高档餐厅及连锁中档餐饮机构,会员制消费就已经带有极大隐蔽性,几乎不存在暗访人员借消费者身份跟踪暗访的有效可能性,隐蔽摄像装备也就毫无用武之地;一些餐饮机构还根据会员客户的要求延后出具发票,意味着纪委上门查发票很可能查不出明面上的任何问题。
要从根本上遏制“三公消费”,以及基于权力勾兑、利益传输的请托吃喝、旅游等违纪违法问题,只能通过更好的管住公职机关的钱和权来实现。这当然已经是某种意义上的老生常谈。如果有关方面只倾向于考虑提高短期内查访监督效率,又希望突破主管部门一家查访监督的被动性、滞后性、监督盲区等问题,就应该把注意力放在鼓励公众监督并为之创造更好条件之上。
《新京报》报道,北京市纪委已经畅通12388举报电话,并在北京纪检监察网开设“五一”“四风”问题监督举报快线,鼓励人民群众举报党员领导干部违反作风规定的问题——这样的做法值得肯定,但形式上稍显单一,且不够积极主动。纪检监察机关不妨向天猫、京东等电商企业取经,学一学这些企业如何激发用户消费者参与兴趣,让更多的人加入到监督更显隐蔽的“三公消费”的行列中来,让腐败分子陷入无处可避的监督网。
文/郑渝川
来源:红网
作者:文/郑渝川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