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日,“北京首次使用快的打车的新用户将获得30元话费返还”的消息,拉开了快的和嘀嘀之间的战役。5月17日,双方偃旗息鼓,几乎同一时间宣布对消费者的现金补贴终止,新闻甫一播出,不少网友不免失落,称让打车软件悄悄的来,好好地走,不远送。嘀嘀快的的战役真的结束?在笔者看来,双方只是见好就收。嘀嘀快的,想说再见,没那么容易。
近五个月的烧钱大战,嘀嘀和快的似乎没有决出胜负就签订了“停战协议”,网友费解的同时,嘀嘀和快的的相关负责人对彼此之间的默契并不觉得惊奇:阶段性的战略目标既已达成,软件打的、快捷出行已经“深入人心”,嘀嘀快地打开市场的第一步已经实现,终止补贴也是形势使然。
对于消费者来说,使用打车软件的五个月,充分体会到方便又省钱,尝尽了甜头。最初或许被“鱼饵”吸引,现在却是欲罢不能。叫到家门口的的士方便了出行,再出去打车就更加不能忍耐等待出租车时的揪心。从这个意义上说,打车软件充分了解了人们的出行需求,毅然烧钱开拓市场着实是具备商业眼光。
而司机使用打车软件,更是经历了一次全新的体验。不仅有丰厚的补贴,抢单的刺激,在乘客“不爽约”的情况下,司机的月收入还增加了很多。打车软件,对上游的司机和下游的顾客,看来都是一件“喜大普奔”的事情,而对于公司,只要能够占据市场份额,烧钱也是不亦乐乎。
而今,“嘀嘀快的一起用,打车果断不花钱”的春天已经过去,接下来就到了消费者做选择的时刻。表面是两款APP的较量,背后却是腾讯和阿里“两马”的角逐。互联网行业,最后或许只有一家站着,其他都是跪着。但毋庸置疑,谁能够更加精准地把握消费者的心理,谁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周全的服务,谁就能够笑到最后,这是不变的商业规律。
因此,嘀嘀快的的未来角逐点自然是用户体验。但就目前的打车软件来看,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在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上下班高峰、较晚或较早时间还是很难打到车;二是,司机在5分钟赶到的情况比较少,这对于急不可耐的乘客来说,等待得还是有些漫长。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不改变现在的抢单模式,司机一边开车一边忙不迭地刷屏接单,行车安全明显会存在较大隐患。因此,谁能够在这些问题上着手改善,谁才能够在接下来的角逐中领先。
商业场上,笑到最后的才是赢家,能走多远最终还得看公司的经营理念。毕竟还是“得顾客者得天下”。群雄角逐、同行竞争的时候,千万不能忘记自己出发时的经营理念,不能忘记消费者的诉求,只有更加符合消费者的利益,才能够笑到最后。打车软件,想说再见没有那么容易,我们还是且行且期待。
文/田佳玮
来源:红网
作者:田佳玮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