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虽然学校教育以完善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但当巨大的升学压力以及激烈的竞争摆在学校面前时,不少只得选择牺牲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将关注重点大都放在学生的应试科目的教学以及应试技能的培养上。这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学校教育的真实用意,也造成了不少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审美能力匮乏,自主能力偏低”的状况。
早在2008年,教育部就曾出台《中小学体育工作督导评估指标体系(试行)》,对“每天锻炼一小时”、“中考中体育分数”进行了规定,并要求各个学校认真执行。6年之后,当又一轮新的条例出台,不难看出体育教学在改革过程中所遇到的巨大阻力,以及学生体能素质下降所显示出来的危险征兆。
究其原因,还要归结到现行的教育制度上。体育教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强调学生在运动中感受乐趣,学习知识,一方面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另一方面也通过锻炼练就更强健的体魄,这需要一段长期维持,逐步见效的过程。然而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中,体育学科仅仅被放在“附属”位置上,地位远远不及语文、数学、英语,即使教育部门三令五申要求保证学校体育教学的足时、足量,但因为缺乏相应的监管力度和制约机制,学校方面不必为违规“买单”,效果一直不好。
另外,学生家长以及学生本人对于体育的不重视也导致了学校体育教学难以有效展开。特别是在一些升学年级,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家长为了让孩子考上一所好学校,“联手抵制”除应试科目以外的所有课程,这其中就包括体育教学。毕业年级学生的学习压力原本就很紧张,再加上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学生近视率和肥胖率都呈高速增长态势。
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学校体育设施一流,教师资源充沛。在实体教学中,他们十分强调“终身体育”和“健康体育”,主张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在亲身参与中体会运动文化、感受运动魅力。借助于这样先进的体育教学理念,体育的功效被最大程度释放出来,学生通过体育运动不仅能够拥有健康的体魄,还可以培育完善的人格和健全的思维。
由此可见,政府部门完善政策,加强监管只是保障体育教学正当开展的一个环节,学校方面,学生本人及家长都需要破除对于体育本身所持的偏见,提高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单靠“强制”、“与成绩挂钩”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会加剧学生对于体育本身的抵制和抗拒。只有真正把体育作为一门重要学科,从思想当中开始重视,而非敷衍了事,“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才能变得实在起来。
文/张逸良
来源:红网
作者:张逸良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