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国各地高校学费涨声一片,从去年开始,已有8个左右的省区市,对所属高校的学费进行了上调,有的上调幅度竟然高达60%,这似乎受了此前一些经济学家提高收费来劫富济贫的荒谬论断误导,不过高校给出的倒是物价水平上涨、办学成本提高、还贷压力增大等无比现实的理由。按照国际通行的做法,高校学费标准大约占人均GDP的20%左右,然而纵观我国,尽管中央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逐年加大,但学费依旧如跑火车般呈倍数增长,同时与之伴生的一个怪象就是读大学收益的日益滑坡。一升一降,货次价高,自然引发学生及家长的不满,也让人不得不去质疑上调学费正当性何在?追问上调的学费都去哪儿呢?是否不断高企的学费早已同筑起的债台扯上关系?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全面收费,其作为一种纯公共物品的属性开始降低,带上了一些市场气息,但依然是以公益为本的一种准公共物品,或者说已经成为一种混合物品。于是,讨论学费上调自然也就需要经过公私两种认定。于公,学费上涨的前提是高校教育质量的同步上升,是居民收入水平的同步增长,是教育公平的最大普惠;于私,根据委托代理理论,高校是教育服务的提供者,学生及其家长是消费者,分摊成本上扬的前提又应该是公开、透明的财务状况,是市场规律的等价交换。
也就是说,公众并不是天然反对涨价,但总该给一个标准和说法,总该尊重学生及其家长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听证权吧?是不是该把财务的“糊涂账”清一清,让我们清楚培养大学生究竟要花多少钱,国家、社会、学生是怎么的分摊比例和结构?知道高校在教学、科研、后勤、基建、“三公”等领域各自花了多少钱,是不是一边喊着没有钱、要增加学费,另一边花钱大手大脚,大兴土木,一味追求购置高端器材,硬件标配;是不是一边抱怨着教育产业化的苦果,一边寻找模糊地带将扩招成本转嫁到学生、家长头上。高校欠贷严重、债台高筑、卖地还债的消息早已不是新闻,上涨学费名义上打着人才培养成本的幌子,到底有没有必然关联?不然一团浆糊,终归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再多的讨论听证也只会流于形式。
大学涨学费,其影响的范围之广,远超过其他社会化服务收费标准的调整。对于贫困家庭或许意味着农村的父母要背井离乡继续在外过几年打工的漂泊时光,意味着通过贷款上学的毕业生走出校门就已经背负上人生第一笔欠债,或许也就是这个小小的包袱让这些农二代们在起跑线上就已经被栓住了梦想!如果学生只不过是敛财的工具,榨油的“肥肉”,家长只不过是掏钱的“冤大头”,那么大学也离街边售卖狗皮膏药的地摊不远了。
文/向定杰
来源:红网
作者:向定杰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