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水耗子专指那些偷水、漏水的人,而现在却成了水利系统中那些投机倒把、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人的代名词。令人堪忧的是,近年来这一领域的贪腐正呈现“三多”态势,特别是基层最为明显,案件数量正在增多,涉案金额明显增多,单一案件涉及人员越来越多。种种迹象显示,基层水利系统正成为贪腐高发地带。
据河南省纪委通报显示,42起涉及水利的典型案例,涉及党员干部64人(其中县处级以上干部7人),25人被开除党籍,23人被开除公职,24人被移交司法机关处理,涉案金额2612万元。其中,焦作市大沙河改线设计项目中,148万元的中标价中,企业用于回扣的资金就达67万元,近乎一半,堪称“小水大腐”典型。触目惊心。笔者不禁感慨,曾经清澈的“水”不见了,如今的水利工程缘何如此浑浊?
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其实是监督缺失惹的祸。众所周知,那些掌控着与各种市场稀缺资源有关的行政审批权力的传统部门,容易滋生各种腐败现象,所以在正风肃纪的现在,他们行使权力会受到纪检监察部门的特殊照顾。而那些依靠国家发展方向的侧重、政策走向的变化而出现的“新宠”部门却没有此“殊荣”,恰巧的是,水利系统就在其中。
政策走向发生变化,形成让贪腐分子寄居的巨大利益空间。水利系统腐败频发的背景,正是近年来国家在水利领域加大投入,“衙门”有了质的“飞越”,主管官员掌管大量资金,成为了相关市场主体的追逐对象,而作为国家的“新宠”在以往并没有过多的被关注和监督,监督的缺位极易导致权力寻租等各种腐败行为的滋生。
任何公共权力倘若失去了有效的监督和制约,都是变质、腐败的聚集地。水利是关乎老百姓生活的民生大事,而基层水利部门成为腐败的“重灾区”,不仅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更会对基层群众的利益将产生巨大的危害。所以,尽快补齐制度短板,加大监管范围,加大监管力度才是当务之急。反腐没有了死角和盲区,政策制度有了严格的执行力,社会才能重回“清澈”。
文/庞俨哲
来源:红网
作者:庞俨哲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