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利不起早,无利也不贪黑。这些人夏夜“加班”,自然也因了利益的驱动。据报道,7月15日,礼泉当地野生活蝎子的收购价格已经涨至每斤430元;去年立秋之后的价格最高时达到480元。正是在这种利益的驱使下,捕捉蝎子的人越来越多,但由于村里年轻人外出打工,老人和妇女便成了捉蝎大军的主力,其中也有勤工俭学补贴家用的放假在家的学生。
蝎子捉到以后,会有专门从事收购的人上门收走,再由大客商集中打包,加价后销往外地。据石潭镇一位收蝎师傅介绍,收购队每天收购的蝎子有100多斤,按每斤最少有600只计算,当地每天平均收6万只蝎子,每个收购季节为100天,就有大约600万只蝎子,从礼泉县走出潼关,供应到省外市场。
资料中说,初产幼蝎长约1厘米,色乳白,仅眼丘黑色;体和附肢上的齿、突起和爪都尚未长成;在母背上不吃任何食物。5天后脱皮成2龄蝎,体长达1.5厘米以上,仍生活于母背。约1周后脱离母体独立生活。共经5次脱皮,到第3年才变为成蝎,第4年秋天才能繁殖。从出生到繁殖,超过3年时间,且一年只能繁殖一次。由此可见,蝎子也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种,特别在其繁殖期间(6月至9月),如果大规模进行捕捉,极有可能使当地野生蝎子,遭到灭绝的厄运。
蝎子是蝗虫的天敌,蝗虫是庄稼的天敌,一只蝎子一年可捕杀蝗虫等有害昆虫一万多只。不敢想象,如果少了这个天敌,蝗虫等有害昆虫,会不会繁衍成灾,造成人类的灾难?
大自然的神奇在于,在一定时间内,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统一的状态,这就是生态平衡。处于生态平衡状态时,系统内各组成成分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如果这个关系(平衡)被人为打破,必然出现灾难性的后果。美国1929年开凿韦兰运河,把内陆水系与海洋沟通,导致八目鳗进入内陆水系,结果使鳟鱼年产量由2000万公斤锐减至5000公斤,严重破坏了内陆水产资源。上世纪50年代,我国曾大量捕杀麻雀,致使一些地区虫害严重。究其原因,就在于害虫失去了天敌麻雀的抑制。所以在一个生态系统内,绝对不能人为减少(或增加)一个物种,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这样看来,礼泉对野生蝎子的人为捕杀,也是应该受到限制的行为。况且媒体曾经报道,宁夏几千人的捉蝎大军,曾使当地野生蝎子面临灭绝,严重危害作物生长。这样的教训,不能再在陕西重复出现。在这个星球上,尽管考古发现不断刷新人类存在的历史,使其从80万年延长到300万年,但和蝎子相比,简直是不足挂齿,人家在这颗星球上,已经有4亿3千万年的存在了,我们何不对它多些敬畏。再者,既然礼泉九嵕山下盛产蝎子,为什么不大力发展人工养殖,以此满足药用需要呢?
文/雷钟哲
来源:红网
作者:雷钟哲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