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在于,这个新闻报道洋洋洒洒数千字,详细的叙述了旱情的严峻,还兼带描写了一个特有传奇色彩的,78岁老太太下空井,刮井壁苔藓取水的小故事。对于领导到现场,拍照、录像便躲到高级轿车里的事情,实际上是来自村民的转述,这则新闻在各大网站转载时被统一标题成为“领导坐轿车(高级轿车)拍照录像后走人”。
这种标题的舆论导向是很明显的,至少在各门户网站和社交网站上“领导录像后走人”已经成为人们批评的焦点。而实际上,新闻报道中有关“录像”的细节是来自村民一方的声音,并未有官方的印证,至少官方话语权是缺失的,这不免让新闻报道的严肃性和客观性打了折扣。即便我个人也是颇受影响,本文的标题,也是本着批评为主的原则制定的。
不过,假如反问一句:领导录像后不走又能怎么样呢?对于突发的重大自然灾害,我们确实看到国家领导人都亲临一线,统一协调部署,慰问灾民。领导在抗震救灾中因权力所体现的实际效率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而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灾害施救,都有领导一线参与的必定程序,这更是职能部门要做的。对于河南旱灾而言,这种灾害不具备突发性,破坏力也并不致命,确实没有诸如地震、泥石流那么紧迫,它只需要长效的救灾机制正常运转,应急的救灾预案完备又能发挥作用,便能保障旱区人们基本生活需要。
可能舆论批评是来自领导录像后便走人这一“新闻眼”。应该承认,在救灾中个别领导的麻木与官僚主义作风确实是应该受到批评,假如救灾不力还在那里玩摆拍,没准还成为当地体恤民生宣传的材料,即便因此追责也没啥问题。但一些人等为领导录像、拍照也未必不能算作职务行为,至少迄今为止未见当地媒体有添油加醋、歪曲事实为领导面对灾情的表现锦上添花、媚颂扬赞的报道。
因此,领导录像后走人,也未必不可做资料记录考虑。河南旱灾受影响的直接人口多达数十万人,救灾是否及时有效确实有很多客观条件的制约。而领导录像后走人,充其量不过是“领导到此一游”的常规性表达,这在官场生态中是最常见的现象,河南官员不能免俗倒是也不能过于苛责。
事实上,领导录像后走人,比起那些有“体察民情秀”上瘾的表演者,我个人觉得这更不扰民。与灾民同苦、同休戚的表演更易于作假,而倒是,录像后走人干净利索,与民无益也于民无扰,岂不更好!当然,对于河南旱灾而言,究竟当地领导做了什么,灾区人民是否满意,仍然缺少更全面的报道和探寻。这倒不是有意为官员开责,而是,我仍然在“情绪化”假定之中,录像走人即如到此一游,走便走了,走了也好。留下来拉着灾民的手,掉过头却忘记了责任与担当,假如同是表演,我会觉得前一种演员或者好一些。
文/猫之鱼
来源:红网
作者:猫之鱼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