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9年国务院关于清理检查“小金库”的通知下发以来,共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清查活动,清查的范围越来越广、查出违规金额越来越多,这都表明了中央惩治腐败,建设廉洁政府的决心。尽管如此,在现实当中的“小金库”仍旧是屡禁不止,部分企业及单位违反国家规定,以截留侵占收入、虚列支出、变相套取等种种形式获取大量资金,转移到单位法定账簿外私存私放,且花样日益翻新,给“小金库”的治理工作增添了很大的困难。
“小金库”的存在,危害是十分严重的,它不仅干扰了正常的财政管理秩序,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还严重破坏着党员干部形象和社会风气,是必须要遏制的,这也是中央历来高度重视这一问题的原因所在。可是根据以往的治理经验来看,“小金库”的治理虽然颇有成绩,但本质上仍旧具有阶段性和突击性,对公共财政监管常态化制度的缺失,总给人一种“一阵风”的感觉,此次中央官员“小金库”的专项治理工作亦不例外。
其实,造成不少单位和企业“小金库”盛行的原因,仍在于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一方面,掌握权力的部门为了自身利益,徇私舞弊,搞权钱交易,再加上部门领导思想不端正,违规收费乱象不止,简直是想怎么收就怎么收,“小金库”既没有管理规定又没有审批程序,支出十分随意。
另一方面,由于现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不完善,财务人员的任免、奖惩都由单位领导说了算,即便是发现了违规问题也不敢抵制,财务管理不严、财务监督薄弱致使监督形同虚设,经济秩序的混乱和管理上的漏洞,客观上助推了“小金库”的滋长。
基于此,要建立杜绝“小金库”存在的常态化机制,必须要完善权力配置的制衡机制和监督机制。一者,要严格界定权力的职能和作用范围,防止领导人员和有关部门越权行为的发生,避免权力自肥现象的出现,使政府的行为严格恪守法律要求和行政伦理,管住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的手,斩断“小金库”的资金来源。
二者,必须要建立健全行政执法监督和财务监督制度,严格落实中央的“收支两条线”管理,实施阳光政策,进一步增强单位财政管理和资金收支的透明度,接受公众监督。另外,还需要改革现行的会计人员行政管理体制,对财会人员的任免、奖惩、考核,一律由上级机关和管理部门负责,实现会计人员“持证上岗”、“双重管理”和“双规考核”,从而让起到监督职责的制度切实发挥到监督作用。
期待此次的“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能够在制度层面上取得突破,从而从根源上斩断“小金库”的利益链条,“一阵风”式的治理,注定是治标不治本的。
文/张松超
来源:红网
作者:张松超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