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4日,澎湃新闻网刊发《黄山迎客松第19任守护人:全天独守,被要求不能连睡超2小时》报道,提及“守松人两小时检查一次迎客松,在岗期间夜晚连续睡眠不能超过两个小时”的报道,引发热议及部分质疑。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宣传部长负责人称,正常天气下白天需两小时检查一次迎客松,守松人晚上需起床检查两到三次,而极端天气下间隔可能低于两小时。这位负责人还称,尽管现在可以使用机器监测风力风向、温度湿度,但迎客松许多细节问题,仍需由人来完成。(10月5日澎湃新闻网)
黄山风景区专门投入人力守护作为景区甚至当地地方、安徽省的文化符号的迎客松,这实际是积极有效落实国家《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体现。国内许多地方都存在对风景名胜区、文化遗产重申报轻维护的现象,一旦获批国际国内知名荣誉或等级称号,就全力着眼商业开发,对于不能带来直接门票及其他方面收益的景观景点维护、植被生态修复等问题则根本没有关注兴趣。
另一方面,一些城市近些年还出现了珍稀树种、具有文物纪念价值的老旧房屋由于缺乏有效保护,频频遭到游客、开发商“误伤”甚至“误拆”的情况。基于此,可以认为,黄山风景区管委会为迎客松设置专职看护人的做法不仅是必要的,而且还具有推广复制的意义。
黄山迎客松有了专职的守护人,显然可以较为迅速的发现迎客松发生的病变、人为损害等情况,全天候的守护还会发挥对人为损害的震慑作用。专职人员长期服务于守护人岗位,也将积累丰富的巡查守护经验。
尽管如此,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守护人多么尽职尽责,全天候守护仍将难以避免使其产生认知盲点,可能会忽略少数问题、迹象;而守护人全天候守护,每晚还需要以两小时或稍长一点的间隔起床巡查迎客松的工作安排,还可能使得夜间巡查的成效下降,或将无法长期稳定的完成“对于很多细节和细微部分的检查,比如迎客松的表皮情况、松针色泽,以及支撑架和拉纤的搭建安装等”等这些很高的工作要求。
笔者以为,为更好的保护迎客松及其他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黄山古树古木,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应当考虑在保留守护人制度的同时,与科技企业合作,引进或专门开发相关的智能监测设备,开发动态监测技术。这样一来,可以将守护人、智能监测设备、珍稀植物研究人员(植物学家、保护专家)三个层次的监测结合起来,将感性经验、监测数据结合起来,确保古树古木获得无缝隙无遗漏的全方位守护。
与之同时,管理单位还应考虑增强迎客松等古树古木守护人的编制名额,以迎客松守护人为例,完全有必要建立每班两人的两班轮班制。尽管这将必然提高古树古木保护的人力成本,却可以将守护人因为长期守护古树古木所可能受到的生理损耗和伤害降到最低。
文/郑渝川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来源:红网
作者:郑渝川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