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A级景区平均门票超过百元、花101元就看了几块石头……这个十一黄金周,关于“景区门票贵”的话题引发热议和吐槽。近两天,记者统计A股市场上的7家景点类上市公司发现,近十年来,峨眉山A、黄山旅游、丽江旅游均调价两次,接近国家发改委规定的三年一次的“上限”。(10月6日《扬子晚报》)
每逢国庆假期,中国的各大旅游景区就免不了遭受一次“大考”,考验的同时也会带来一笔丰厚可观的景区收入,这一点大家也都心照不宣。一到旅游旺季,门票涨价在所难免,但是涨价的幅度就是人家说了算了。有些景区的毛利率竟然达到了80%,比房地产还要暴利,是什么原因促使景区门票一涨再涨?这些暴利流去哪儿了?
官方的说法是利用价格来对游客数量进行调控,减轻景区的压力,实则内心的小算盘大家都懂,无非利益二字。门票涨价看似无关痛痒,实则不然,涨价的基准首先是建立在景区的日常维护和经营上,收取门票也是弥补游客游玩时对景区的景点造成的损害,以及景区的正常运行所必需的经费和工作人员的基本待遇。那么它在服务于人民大众的时候的侧重点是盈利还是服务呢?服务和盈利孰轻孰重?先有盈利还是先有服务?不搞清两者的关系就无法对涨价作出合理的判断。
旅游业是服务业,是社会公共资源的聚合,大多数景区是建立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进行的人为改造,服务是手段,最终的目的还是盈利。从经济学角度来说,要想获得更大的利益就先必须提供更好的服务,以此类推,在客观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景区的门票要涨价就必须给游客提供更为丰富的景区体验或者更为高端的人文服务。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景区工作人员并未对景区进行升级服务,而只是单方面地提高门票价格,这是否可以理解为垄断经济侵略呢?
无论你愿不愿意,涨价一直都在,并将长期存在下去,涨价不是不可以,但是依照什么标准涨价、涨的幅度多少是否应该公开透明?作为消费者,公众有最起码的知情权。一些官方的说辞也显得不那么有说服力,涨价真的可以抑制客流高峰吗?中国人多,这是中国的基本国情。随着中产和白领阶层的崛起,再加上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旅游人群,中国的景区明显不够用了,无论涨价与否都阻挡不了汹涌的人群。
这里还牵扯到一个买方与卖方市场的问题,游客是买方,景区是卖方,而十一黄金周是构成条件,当供求不平衡的时候就形成了卖方市场或买方市场,现如今,显然是景区主导的卖方市场。在卖方市场里,景区掌握着主导权,为了经济利益,涨价是不可避免的情况,这是经济学的客观规律,涨价如果在合理的范围内,尚可接受,但倘若景区只涨价格不涨服务,那么槽点就蜂拥而至了。
不论涨多涨少,门票还是义无反顾地上涨了,只是在涨的过程中,能否多给游客提供一些服务呢?
文/程世杰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来源:红网
作者:程世杰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