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科学家埃里克·白兹格10月8日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其妻子吉娜毕业于安徽蚌埠一中。今晨,评论员杨禹在微博上发布一张关于蚌埠一中祝贺本校“女婿”获诺贝尔奖的图片引发关注。不少网友戏称该校“攀亲戚”,认为埃里克跟蚌埠一中没有关系。对此,校方回应称,挂出这则祝福是因为高兴,学校不会撤下这则祝福。(10月15日《新京报》)
要说跟诺奖扯关系的,绝对不止蚌埠一中这一家,事实上,每年的诺奖名单公布,不少中国人都是先看名字,然后便煞费心机地寻找这些人身上所包含的中国元素,不仅有像这次的“女婿攀亲”,还有侄子、名誉教授、兼职教授等各种形式,比如,当年钱学森的侄子钱永健获得诺贝尔化学家,不少媒体在标题上都不再出现“钱永健”这个名字了,直接用“钱学森侄子”代替。不少国内学校和研究机构也介入进来,牵强附会地把自己跟诺奖得主扯到一起,借机自抬身价炒作一番,从而博取关注度,提高自己的地位,这次的“女婿攀亲”就是很好的证明。
这种心情可以理解,毕竟中国现在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且科研论文的发表数量早已跃居世界第一位,不得诺奖真的很说不过去,这真的是关乎国体尊严,试问我们一个泱泱大国,怎能没有诺奖?人家隔壁的日本不知道拿过多少了!今年日本诺奖获得人数增至22人的时候,更是令中国人颜面扫地。
然而,自尊心是一码事,但对诺奖的关注内容,不是去生拉硬扯上中国元素,而是反思我国当下的教育体制和评价体系为何培养不出来自己的诺奖得主。每年投入大量的科研经费,产出那么多的论文,可最终的结果是什么?科研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从当下教育行政化和功利化趋势严重的形势下,毫不客气地讲,那些真正想沉下心来做学问的人,或许还可以做出一些有国际巨大影响力的成果,但在出成果之前,恐怕早已被不合理的评级体系给剔除出去。在此语境下,和诺奖得主身上的中国元素扯关系越多,岂不越是在自取其辱?
事实上,不管是华裔的诺奖得主,还是中国一些科研机构授予人家的头衔,你再怎么扯关系,人家获得诺奖的原因也和中国没有任何关系,别人不是在中国教育和科研体制下培养出来的科学家,而一些华裔人能够获得诺奖,反过来却恰恰能够证明中国人在智商上并不输于西方人,而中国人却没有获得诺奖,问题恰恰就出在人才培养体制上面。
必须要明白,扯关系是永远也扯不出中国自己的诺奖的,国体尊严确实很重要,但捍卫尊严的心态不是毫无理性地盲目,而应该是静心反思,去改革中国当下的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体制,用实际行动去挽回尊严,找到自信。而面对诺奖,倘若只是去扯一些八竿子都打不着的关系,留下的除了笑料,恐怕也别无其他了。
文/张松超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来源:红网
作者:张松超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