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称,中国的大闸蟹产业成为继高档酒和豪华汽车之后,共产党当局两年来的反腐行动的又一受害者,因为政府官员们已经不再消费这种价格昂贵的螃蟹。中国渔业协会下属河蟹分会副会长杨维龙说:“政府官员(的大闸蟹)消费几乎减少为零。”(10月16日《参考消息》)
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在很大程度上杜绝了官场“舌尖上的浪费”,公款浪费得到了有效遏制。但一段时间以来,无论是国内媒体,还是外国舆论,总有一些把诸如天价月饼、高档烟酒的降价,与公款消费减少相关联,认为是反腐败导致了消费品的降价,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把物价的变化片面理解为反腐制度的实施,明显强词夺理。
众所周知,物价的变化,完全取决于供求关系。供大于求价格就低,供不应求价格就高。从理论上说,大闸蟹价格的回落,与公款消费的退出带来消费群体减少,进而出现供需关系的细微变化有关,因为毕竟公款消费占有一席之地。但无论是何种媒体,对于公款消费在大闸蟹消费市场中所占的份额,都没有可以采信的统计数据,只是一厢情愿的估计。事实上,要对消费市场的价格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没有较大或是垄断性的消费主体是难以撼动的。既然对此缺乏市场调查,怎么能臆想大闸蟹降价是官员不再消费所决定的呢?再说,除了少数支撑天价的“官员”公款消费悄然退场,还有那么多的土豪、富人不是消费正酣、依然热衷于天价的“面子消费”吗?把少有的公款浪费等同于高价大闸蟹全部是在用公款“包养”,不能不说是吹毛求疵。
再说,物价的回落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它的成因也是多方面的。粗略地说,从政治层面看,政府对物价的调控、对公共财政的管理措施等都有影响;从经济层面看,公众的收入水平、消费观念更是直接发生作用;从社会管理层面看,食品安全程度也有联系。凡此种种,不足而论。反腐败主要是政治层面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仅仅局限在对公共财政的管控和对公职人员的约束,与大众消费关系不大。因此,对大闸蟹的降价,一味强调政治对物价的影响,鼓噪反腐影响物价和经济发展,其用心值得警惕。
纵观世界各国,没有一个国家不致力于反对腐败。如果说反腐败会滞缓经济发展,那就说明“世人皆醉我独醒”,全世界都是“傻子”。这种“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独醒,在逻辑上是站不住脚的。以国人公认的反腐败很好的美国和中国香港为例,长期的强力反腐不仅没有带来经济发展的后退,反而造就了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和曾经的亚洲“四小龙”之一。所以,反腐败是在为经济发展扫清障碍,助推经济更好发展。
因此,对大闸蟹的降价,应当反思的不是“官员”有没有消费,而是销售理念上对暴利的执着。之前的价格是不是合理,有没有虚高?高价是物有所值,还是暴利所致?是供求关系变化,还是想“一蟹独霸”,意欲再次抬高价格?在强调“官员们已经不再消费这种价格昂贵的螃蟹”的背后,无不隐含着商家和行业对大闸蟹高价的呐喊和眷恋。
惟其如此,大闸蟹的价格要降就降,尊重市场,顺其自然,无需顾及媒体的过度关联。试图拿螃蟹说事,以此撼动反腐败的决心和意志,无异于螳臂当车。更不必说低价有利于大闸蟹“爬上”寻常百姓的餐桌,还原大众食品的原本。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社会公众还会得到远不止于此的更多实惠。
文/钟烁明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来源:红网
作者:钟烁明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