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最年轻院士腐败案是如何养成的

来源:红网 作者:岳乾 编辑:夏熊飞 2014-10-17 00:06:25
时刻新闻
—分享—

  近日,号称最年轻的工程院院士、中国动物克隆体系创始人的李宁因侵吞科研经费被批捕。据报道,李宁担任由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经费约200亿的重大科研专项副总工程师,在此期间,他通过注册壳公司参与课题、捞取公款。(10月16日《重庆晚报》)
  
  近些年来,科研腐败、非法套取课题经费等事件屡见不鲜。对此,我们不禁要问,科研经费为何成了腐败重灾区?为何在媒体及社会广泛呼吁健全监管机制,以杜绝科研经费的滥用,使其能真正利用于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之时,科学、完善的监管机制却久久不能形成?如果说这一问题有其体制性原因,那么这一原因具体何指?
  
  笔者认为,课题经费滥用的症结在于科研立项中的“分肥制”。由于学术权力的事实存在与师生关系、同事关系等形成的学术生态链的影响,课题立项与经费审批往往沦为评审者们学术权力之博弈与利益格局之平衡,沦为学术各个山头之间的利益整合,甚至沦为某些人拉拢自己人与排斥异己的工具,这就进一步加剧了科研立项制度导致课题申报、审批及经费利用中的乱局。
  
  “分肥制”能得以维系最重要的基础在于中国高校及科研界广泛存在的重课题申报、轻教学的现象,这一现象不但导致高校教师及科研工作者收入低下,进而让课题申报及科研经费成为他们赚取额外收入的重要方式;而且导致课题申报在职称评定、职位升迁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致使高校及科研工作者不得不将大量的精力放在课题申报上。这也进一步强化了课题审批者的权力,使课题审批成为控制学术走向及科研布局的重要手段。
  
  可以说,科研经费已沦为项目实施者的额外收入,而这一点,也已成为科研学术界的潜规则。虽然像李宁这样,通过注册壳公司参与项目以套取经费这样的大规模科研腐败相对少见,但是利用虚开发票、额外报销等方式领取经费,此类“微科研腐败”乃是大部分科研、学术项目实施及结项过程中大量存在的。
  
  事实上,我们必须承认,学术科研本来就难以精确计量及测算,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其主要研究方式是阅读及思考,既没有大规模的田野调查,也没有实验证明,项目经费的开销及结算很难利用明确的实物及精确的流程来予以佐证。所以在这一过程中,科学的评定与严格的经费审核就很难操作。
  
  综上而言,正是这多种因素造成了课题申报与科研经费审批中根深蒂固的“分肥制”,也正是这一制度的存在,阻碍了监督及管理的困难。可以说,不解决“分肥制”,就很难杜绝科研腐败。而要解决“分肥制”,则首先要纠正相关部门利用经费审批及课题申报控制学术走向及科研布局的倾向,要纠正轻科研教学、重选题申报的科研及高校畸形生态,更要改变科研工作者及高校教师依靠经费赚取额外收入的经济及收入格局。
  
  文/岳乾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来源:红网

作者:岳乾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4/10/17/3494575.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