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调查,多地在城郊高铁站周边开发“新城”。然而,由于新城地处偏远,就业、服务等资源匮乏,开盘后市场购买力明显不足。有的新城被规划为集生产、居住、商贸、休闲为一体的复合型城市系统,然而实际建设中许多项目停滞,有的只砌着围墙,墙内仍然种着庄稼。(10月22日《京华时报》)
“要想富先修路”,几十年前的经济观念在当今依然流行。大到城市郊区的“高铁新城”,小到市内的“地铁上盖物业”。但是,在消费趋于饱和,泡沫逐渐显现的背景下,这样的观念又有几分科学合理性?基于此,从房产从业者到媒体,再到普通市民,许多人认识中的“新城变鬼城”并非杞人忧天。
不客气地讲,交通规划与土地的无序开发存在着某种“合谋”。每有大型交通干线经过,地方政府主管部门总能找到各种各样的理由,突破用地指标进行新一轮的拆和建。而房地产开发企业紧随其后,打出“毗邻新城”、“交通便利”和“升值物业”等概念炒作房子。地方政府欢迎大型交通干线经过辖区。
从交通建设规划方的角度来看,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的热烈欢迎,对其也形成了很强的鼓励。众所周知,大型交通干线在征地过程中会在干线周边形成一定面积的保护区,交通干线完工,这些保护区的对外招租,也是交通干线收回成本的重要组成。
建设诸如家具城、会展业集散地之类的产业集群还算好的,至少没有改变“商业服务业用地”的用地性质。在这种“合谋”中,更过分的是:原本的农保地被转换为“建设用地”,再由“建设用地”转变为房地产开发的项目,辗转腾挪过程中,不仅容易产生腐败,土地性质的纠结埋下的产权变更漏洞,直接损害了一线消费者的权益。一些楼盘房子盖好很久没有通过审批,或者大量商品房没有产权,交通与土地的“合谋”也难辞其咎。
土地问题无小事,“18亿亩耕地红线”的说法更是历历在耳。在房地产开发如火如荼的背景中,更应该紧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与此同时,对于一些建设开发用地,也应该严格审批。假借“高铁新城”和“地铁上盖物业”的开发过程,如果不能恪守法律和科学理性底线,既容易造成政绩心理挟裹下的土地资源的浪费,更容易在滋生腐败的同时损害普通老百姓的利益。一拆一建间,地方GDP以及主政者的政绩攀升了,城市确实新了,但却很容易造成以高房价为表征的泡沫式、畸形繁荣。
遵守土地规划法律规范是一方面,上级主管部门严格审批,及时清退土地不合理利用是另一方面。与此同时,应该形成事后追责体制,对于交通干线附近的“烂尾新城”,应该追究当初决策拍板者的责任。而对于闹市中的“地铁上盖物业”也要有一套规范的操作流程,既不能任由开发商借地铁炒作,而地铁在规划、地铁沿线地块招商过程中,也要有意识地避免过度的房地产开发。做到这些,信息的公开透明,民意向决策层的上达是重要的步骤。
文/郭杨阳
来源:红网
作者:郭杨阳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