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日本旭川飞往北京的东航MU750航班因北京严重雾霾无法正常降落。机组人员试图备降济南、青岛两遭机场拒绝,理由是不接收备降飞机,除非其仅剩紧急油量。随后,MU750机组在管制员指挥下多圈盘旋耗油。落地时,机内仅剩燃油1520公斤,只够飞行约30分钟。针对有媒体报道航班备降遭拒一事,华东局对该航班备降情况启动航空不安全事件调查程序。经查,相关报道与事实不符。(10月30日《长江商报》)
尽管民航局出面辟谣,航班备降险酿空难,可能有所夸张。但航班备降遭机场拒的现象,却并不少见,近年来更是时有发生,由此而引发的风险,却不应被忽视。毕竟,常在河边走,尚且难免要湿鞋,整日在天上飞,又岂能躲得过“不测风云”,更何况还有不期而遇的雾霾?既然“天有不测风云”是航空运输必须面对的风险,那么,要在“不测风云”中保障航空运输的安全行,应急避险机制当然必不可少。
事实上,一旦飞机上了天,而目的机场却因气象条件而不具备降落条件,当然不能让飞机在空中盘旋到天气转好再降落,备降机制作为航空避险的基本规则,也就必须得到保证,现实中,这样的情形其实十分常见,对于这一避险原则的使用也同样相当普遍。然而,当客机备降申请竟然连续遭到2个机场的拒绝,最终降落时已经逼近飞行最低油量,常规备降几乎成了紧急迫降,岂能不让人惊出一身冷汗?如果真的因备降机场的拒绝而导致飞机燃油耗尽,最终导致机毁人亡的事故,后果实在让人不敢想象。
不可否认,如果单从字面意思来看,既然叫做“备降”,的确只是个降落的备选方案,而对于备降机场而言,则完全是个额外的任务,相比申请备降的航班,优先保证本机场既定航班的起降,要说也在情理之中。更何况,按照当下的航空规定,机场不得对备降航班收取额外费用,那么,接纳备降航班对于机场方面老说几乎完全成了“出力不讨好”的义务劳动,而由于备降航班通常还要再次起飞,因为备降而导致的延误也往往导致乘客情绪不佳,机场方面同样要受到连累。尤其是当备降机场本身的航班起降就相对频密的话,拒绝航班的备降申请,的确不缺理由和借口。出现备降成迫降的惊险一幕,也就在所难免了。
然而,当航班备降这一应急避险措施,竟然屡遭拒绝,不仅不受待见,更被排在最低优先级时,这样的避险机制,恐怕本身恰恰蕴含着更高的风险。事实上,备降周边机场其实已然是个迫不得已的最后选择,然而,当最后的选择仍然可能遭遇拒绝时,风险非但没有得到控制,对于最后选择的推诿,恰恰是将备降航班推向了更高风险的悬崖边,而这显然与备降机制的避险初衷相悖。
可见,仅仅有了航班备降机制,其实还远远不够。备降尽管只是为了预防不时之需,但一旦发生了这一需求,为了避免任何可能的不测和风险,航班的备降需求就理应被置于航空管理与调度的最高优先级,甚至应该比预定的正常航班起降给予更多优先。否则的话,假如备降仅仅被视作一项额外任务,缺乏高级别的协调机制,遭遇机场方面的拒绝和推诿,从而让这一应急机制形同虚设,也就在所难免了。而对于航空安全而言,出于利益考量便罔顾安全,“拒绝备降”甚至要比“不测风云”来得更凶险。
一言以蔽之,安全是民航永恒的主题,任何攸关安全的需求,都应成为航空管理以及机场调度的第一需求,这一点其实容不得任何商量的余地,更遑论利益的算计了。当然,要让备降原则真正得以落实,的确仍需更多的制度保障,备降机场的规划,备降机场的选择与确定,其实都应未雨绸缪,而修改航空管理规则,让备降机场从备降服务中获得合理的经济补偿与回报,的确也是必要的疏导机制。唯有备降机制真正穿越了利益“雾霾”,备降搞成紧急迫降甚至险些机毁人亡的惊险一幕,才有望真正杜绝。
文/武洁
来源:红网
作者:武洁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