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就近入学标准将细化。昨天上午,市人大代表走访北师大实验二龙路中学等,对北京的教育情况进行视察,市教委主任线联平透露上述消息。这意味着,“天价”学区房疯涨的态势可能被扼住。(11月18日《新京报》)
在“就近入学”政策逐渐普及的教育语境下,“学区房”无疑成为一个热词,甚至挑动着民众的神经。居高不下的学区房既说明了民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同时也暴露出“就近入学”政策在实施中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就近入学”的本意就是为了实现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否则,又将造成新一轮的教育不公。
北京市细化就近入学标准,既是对这项政策的完善和补充,同时也为推进教育均衡化扫清了障碍。而细化的入学标准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对片区内学生的居住年限进行了规范。以往的就近入学政策,家长只要在片区内买了房子就能入读片区内学校。这既导致了“天价”学区房的出现,也加剧了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家长和孩子挤着要读名校,那些一般学校的发展自然就岌岌可危了。而对居住年限进行限制,虽能有效遏制学区房涨势过快的局面,促进教育资源的逐渐优化,但这也仅仅是治标之策。如果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事实依然存在,家长们依然会为了让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而奔波劳累。
区域内的优质教育资源有限,要想让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汇集更多民众,最佳方式便是走学校融合之路。通过校际之间的融合,以优带劣、以优促优,催生出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从而实现教育的均衡化。首先,建立松散或者紧密的教育集团。名校牵头,对口扶持普通学校。将名校的管理经验、先进教学模式等进行学习迁移,扩大优质校的覆盖范围。其次,实行教师的“区管校用”,进一步加强名优教师在各校之间的流动,将先进教育理念传送到一般学校,从而实现校际之间的均衡化。再者,根据各校实际情况,制定各校的特色发展定位,从而让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一张“王牌”。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正因如此,父母为孩子选择优质教育资源无可厚非。但对大多数民众而言,其并没有能力为孩子选择更好的教育。政策限制下,片区内有什么样的教育,孩子便只能接受怎样的教育。很多时候,孩子发展的起跑线正是每一所学校。如果人为的造成学校之间差异过大、优劣明显,势必会损害孩子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加强学校间的融合,并不是强校兼并弱校,而学校之间的理念、管理经验和教学方法相互融合、相互创新,以此来推动每一所学校的发展,最终实现教育均衡。
文/王瑶
来源:红网
作者:王瑶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