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官员财产申报公示再度受到舆论关注。自2010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修订印发《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以来,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已连续4年组织领导干部集中填报了个人有关事项。但这一制度在运作过程中多成了“只填报不核实”的“花瓶”,严重影响报告制度的执行效果,使报告制度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约束作用衰减。(12月7日《京华时报》)
一个完整的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应包括“申报、调查审核、公开、监督、问责”等环节。这样一个全靠领导干部自觉的报告行为,如果缺乏事后的严格审查和公示,缺乏对谎报、瞒报的惩戒机制,出现“一些领导干部对报告个人有关事项态度不端正、填报不严肃,不同程度地存在漏报、错报等问题;少数领导干部心存侥幸,不如实填报或者隐瞒不报”的结果便成为一种“必然”。
日前媒体披露的拥有20套房产的“房叔”能以填报“2套房产”顺利过关,国家发改委煤炭司原副司长魏鹏远家藏两亿余元现金,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供水总公司原总经理马超群家中被搜出1.2亿元“有些已发霉”的现金、37公斤黄金、68套房产手续……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都是官员财产申报过程中“核查”与“公示”两个环节缺失的鲜活例证,放大了“只报不查”的制度漏洞。
让人欣喜的是,“只报不查”渐成明日黄花。经中央批准,中央组织部2014年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开展了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抽查核实工作,工作进展顺利,成效初显。截至目前,中组部已抽查核实中管干部、省部级后备干部等1550名,各地各单位已抽查核实厅局级、县处级领导干部60170名,有5名拟提拔中管干部被取消提拔资格,数十名厅局级、县处级考察对象被取消提拔资格。
这份初战告捷的“成绩单”,虽然离公众的期望尚有一定的差距,但依然让人充满期待。毕竟,官员财产申报这一被世界公认的“防腐利器”,在我国已不再是“打干雷”,同时也在陆续“下雨”了。从众多指向十分明确的制度设计中,不难看出,我国推行官员财产申报和公开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也没有任何技术问题,关键是决心问题。当务之急的决心,就是尽快封堵“只报不查”的漏洞。
如何封堵?一是要将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纳入法治建设,使之更具科学性、规范性、可操作性;二是要加强信息共享工作,建立统一核查平台,让分散在各部门的官员核心数据信息为反腐所用;三是要做好申报之后的“核查”与“公示”文章,让群众知情并监督,使官员“不能”谎报瞒报;四是加大惩戒力度,让弄虚作假者“赔了夫人又折兵”,使其“不敢”乱来。
如此,财产申报“表演秀”就会越来越少,官员贪腐空间亦会越逼越窄。
文/高福生
来源:红网
作者:高福生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