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1日北京联通将终止小灵通服务。连日来,北京地区部分小灵通靓号用户得知该消息后,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投诉。据记者了解,针对北京联通推出的退网安置方案,双方多次沟通均未谈拢。工人日报针对“北京联通小灵通清退方案引不满”的新闻刊发后,各媒体高度关注,人民网以《北京联通退网方案为何不受待见》标题予以转发,光明网以《北京联通小灵通清退引不满:靓号无偿收回》予以关注,而香港紫荆网更是直接,以《北京联通小灵通清退引争议靓号疑被运营商高价炒卖》点中要害。一时之间,北京联通将终止小灵通服务的新闻成为热点新闻。(12月10日《工人日报》)
早在2009年,工信部就发出通知,明确要求当初划给“小灵通”使用的频段在2011年底前完成“清频退网”工作。有这样的制度规定,意味着“小灵通退出市场”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是无法扭转的趋势。社会在进步、技术在发展,一些落后的技术要被淘汰,是“技术革新”的应有之义。从这个角度来说,“小灵通告别市场”并不存在技术上的障碍,不过在现实中,还是有不少的问题,这值得审视。
北京联通小灵通用户李文星就告诉记者,“北京联通的方案实际上跟小灵通没关系,我们的靓号等于是白白丢了。”这样不对等的淘汰,显然是不合情理的。据悉,一名叫刘畅的用户也告诉记者,“2005年,他花了1.2万元买了一个小灵通靓号,此后该号被用于名片、公司网站以及广告,光在一些网站做推广一年就花了10多万元,无偿收回后,我投的广告白费了。”这些,都是很现实的问题,也是淘汰“小灵通”必须正视的问题。不然,“小灵通退出市场”就缺乏必要的正义性。
据了解,各地的运营商都提出了各自的补偿方案和转网优惠,山东、广东、江西等地均规定,小灵通可携号转网,其中,山东用户不仅可以转2G手机号,还可以转固定电话,号码不变。各地都可以,为何北京不行?难道真的是想用或已用靓号牟利了?当地联通部门的表态,“北京跟其他地方不一样,北京的优质号码资源非常紧张。”似乎佐证了牟利的推测。
与此同时,从北京联通回答问题的姿态以及对待用户的方式来看,这背后的傲慢可见一斑。但很显然,优质号码资源的紧张,不是北京联通不给小灵通用户合理善后的借口与挡箭牌。如果不是为了牟利,那就是北京联通在做相关决策时,缺乏必要的统筹,也是其自身的失职,与用户无关。
一个众所周知的常识是,小灵通退出市场的确有章可循,但运营商不能说因为有工信部的政策,就以为停止服务不算违约。毕竟,当用户购买小灵通的服务时,双方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契约关系。那无论有没有政策的调整,运营商提供不符合合同约定的内容,就应该要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从这个角度来说,对于用户的靓号、保号转固话等要求,北京联通都应该尽量满足,毕竟,“小灵通”退市背后,违约的就是北京联通。
让“小灵通退出市场”,北京联通应有最起码的契约意识,这应该成为最基本的底线。作为运营商,既要对一个产品的‘生’负责,也要对它的‘死’负责,有始有终才是有契约意识的体现。诚如网络舆情专家吕催谷所言,“在市场化的语境里,契约意识是很重要的一个东西,任何商家如果抛弃了这种意识,那么带来的结果只能是自身的公信力沦丧。”就此来说,希望北京联通认真审视用户的需求,不然,必然是得不偿失的。
希望相关用户能尽早通过法律的途径维权成功,更希望遵守契约意识成为所有企业的自觉行动。如此,优胜劣汰的市场氛围才能营造,也才是公众的福音。
文/龙敏飞
来源:红网
作者:龙敏飞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