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已发行超过4亿张信用卡,每年通过信用卡交易的资金总额超过13万亿元。在多数人看来,关涉“钱袋子”的信用卡象征着安全、私密,用户隐私信息也会受到严密的保护。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银行信用卡客户数据泄露现象颇为严重,一条条包括姓名、电话、地址、工作单位、开户行等完整隐私的信用卡开户数据,在网络上形同“赶集”公开贩卖。而种种例外条款、免责规定,往往让消费者问责无门。(1月11日新华网)
“5毛钱能买新办卡个人信息,旧数据2000元10万条”等出卖公民个人身份信息的现象并非个案,而是普遍存在的一个十分严峻的社会安全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轻则给被泄密者带来无穷尽的骚扰,重则导致被泄密者的重大财产损失。
而这种公民身份信息泄密案件的屡屡发生,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银行、银行员工、相关企业和违法犯罪分子间存在着不可告人的利益链,并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一种世人皆知,但又游离于法律监管和惩处之外的产业。
由于不同的利益交织,银行、银行员工、企业和违法犯罪分子间相互倒卖着公民的身份信息,而且是愈演愈烈,甚至达到了公开化程度。当前,公民的许多身份信息已经成了不同利益集团的“共享物”,谁都可以使用。在信息共享方面,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当一些私家车保险到期时,他们总会连续收到各个保险公司,各保险公司业务员们的业务电话,这里面肯定就存在一个信息出卖与共享的问题,真是让人不胜其烦。
而这些问题之所以经常发生,就在于我国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对泄密的银行、企业和违法犯罪分子,还没有制定出更为有效的监督管理和处罚措施,对企业泄露公民信息的民事刑事责任,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约束较为笼统,保护力度严重不足。
因此,要杜绝公民个人的身份信息被出卖,关键是要用法律重锤来敲碎身份信息泄密的利益链。一是要及时制定完善公民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大对公民身份信息的保护力度。二是要加大对泄密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查处和打击力度,绝不给泄密留下生存的土壤。三是要强化银行的责任。无论是银行,还是相关企业,都必须对客户的信息安全负责任。要严禁银行及其工作人员出卖公民的身份信息,对出卖信息的违法行为,不仅要追究银行工作人员的刑事民事责任,更要追究银行的连带责任,并且必须让银行和相关企业承担泄密造成的经济赔偿责任。惟如此,公民的个人身份信息才能得到更为有力的保障。
文/征服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来源:红网
作者:征服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