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多位市民向媒体反映,郑州不少中石化加油站出现“缺油”状况,排队加油情况随处可见,更有市民大呼“无油可加”。今天是成品油价调整窗口期的最后一天,业内普遍预计油价将迎来“十三连跌”后的首次反弹。“加油难”是否与此有关?今天是否还将继续?(2月9日《河南商报》)
传闻中“反弹”,加上现实中突然出现的“加油难”,所引发的联想其实是不难想见的。在媒体的采访中,也出现了一个很是诡异的细节——早两日就陆续有司机反映停油,到了昨晚,听说涨价后前来加油的人越来越多,加油站开始恢复供油。这也从一定程度上佐证了囤油事实的存在。根据中石化的官方回应,是因物流配送不到位,造成部分加油站汽油供应紧张。或许这确实就是汽油供应紧张的真相,但是,这似乎依然很难取信于那些在听闻涨价时遭遇突然缺油的车主们。
实事求是地说,从纯粹的市场行为角度看,当涨价信号频频传来,市场供应方根据行情调整供应,其实是无可厚非的,毕竟,他们作为市场主体是没有行政义务保证市场的供应。当然,并不能排除这种恶意破坏市场行为的存在。以前是有投机倒把之罪名的,后来取消了这样的罪名,也有了非法经营罪,换句话说,除非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供应商是在非法囤积,那么就不能诘责供应方正常的囤货行为。
不过,回到这件事来说,从成品油这个产品来看,这个并非纯粹的市场产品,还扮演着某种意义上的公共角色,自然也就不能从单纯意义上的市场囤货行为来解读。而从市场形态来看,这一次的缺油方都直指中石化,中石化在成品油市场中,占据着绝对的垄断地位,于此而言,这是否是垄断之下的市场霸道行为,并非是无来由的揣测。
占据垄断地位的中石化,在涨价上向来有着坚挺的冲动。一个不曾一次出现的现象是,哪怕是地方民营油站已经做出了降价的举动,但是包括中石化在内的大型垄断油企,却始终冷傲地坚挺着油价。建立于市场机制下的民营油企,显然深谙市场发展规律,为了个体的发展,能及时做出调价的动作。而对于那些自称国字号的大型垄断企业,在权力荫庇、财大气粗之下,做出轻视市场、践踏市场的行为,是不难理解的。
作为关乎着国计民生的大型央企,应该基于社会责任的考量,及时根据市场需求,做出相应的调整。希冀借助于行政手段的调控,来实现油产品市场的稳定供应,在逐利逻辑之下,这本身就不是靠谱的行为,一如于供应者的傲慢中,要实现车主对突然缺油,理解为“物流配送所致”的不可能。
于此而言,要消弭“缺油”式联想,最值得依循的路径依赖,依然在于打破市场垄断的存在,民营油站与央企油站在降涨价行为上的逻辑差异,已经足以证明在供应链上实现市场机制对资源的配置,是最值得欢迎的。市场语境下的沟通,或许是最有效率。
文/高亚洲
来源:红网
作者:高亚洲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