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动辄无力感是一种落差下的焦躁

来源:红网 作者:肖时候 编辑:夏熊飞 2015-02-27 00:02:50
时刻新闻
—分享—

  春节期间,一个上海大学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回家看什么》在微信朋友圈及微博等社交媒体疯传,他谈到了很多:人际联系渐渐疏远,年轻人的婚姻受到了物质的压迫,知识的无力感也十分强烈。(2月26日《大河报》)
  
  这种感受其实并不新鲜,农村的空心化,年味的淡化,乡愁的难寻,是近年来大家时常慨叹的话题。这些情绪的产生,恰恰是社会积极变化后的某种投射。社会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进步,GDP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今非昔比,社会财富的总量与分配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各阶层不仅在经济条件上重排座次,其社会地位与成就感也重新排序,有人欢喜得到,有人懊恼失去。上个世纪八十年就有段子,“老九上了天,老大靠了边,老二分了田,不三不四赚了钱”,就是这种社会位阶重排的情绪写照,也曾有“拿手术刀不如拿剃头刀、造道弹不如造茶叶蛋”的调侃。是的,社会变革永不停歇,各领风骚三五年的更替一直在发生,网店挤掉了实体店,技工的收入超过了工程师,今日座上宾,明天边缘人,上下沉浮仍将是变革时期的常态。
  
  与此产生的各种无力感实是在变革大潮中被时代抛离的落寞感,这也不禁让我想起曾经历过的一场同学会风波,在一场热火朝天的同学聚会中,突然发生尴尬的一幕,一位同学愤然宣布退出这个“虚伪冷漠、假情假笑”的班集体,让聚会戛然而止。原来,他曾因生意上的事,找过两位要好的自以为能帮他的同学借钱周转,没有如愿。于是,失望的他认为所谓的同学情在困难的试金石前不堪一击,在酒席中留下一封绝交信后扬长而去。
  
  这场同学会的插曲,从某个方面看或是社会万象的一个投射。这个时代提供了史无前例的成功机遇,很多人跟我们身边的一些同学那样,以百折不挠的奋斗,取得了成功,也有不少人跟我们身边的另一部份同学一样,因各种条件所限,历经艰难却收获不大,每天仍在为生计奔波为将来的养老不确定性而忐忑。虽然从宏观而言,时代赋予每个人的机会是平等的,但个人的际遇与能力又是不一样的,也不能简单的认为,没成功的就是能力运气不济,这有失偏颇,也解决不了现实中的千差万别,这种差距进而造成心理上的落差,并埋下矛盾的隐患。
  
  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尚如此非理性看待别人的成功与自己的挫折,也难怪网络上充满了一些情绪化的语言。这或是当今的某种现实:贫富差距造成阶层的分化与心理上的落差。正如这位博士一样,很多人动不动就有无力感的产生,因为社会千差万别,人比人,气死人,这种不恰当的比较自古就有。其实,有些无力感,实是自寻烦恼,比如,读书人追求的当是知识的拥有与以及对社会的贡献为乐,获取相应所得即可,为什么非要去与他人攀比财富,反过来,自由职业者高风险高收益,也没必要去比较固定工作的稳定,普通劳动者也不必去羡慕那些大富大贵者,各人量力而行,在力所能及的地方,安居乐业,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这个春节,有位地方媒体的总编辑也在微博上慨叹,过年回村,发现村里的路也拥堵,很多人的车都比他的好。这也是一种知识无力感的矫情,为什么媒体总编辑的车就不能比其他劳动者的车差呢?
  
  这个社会提供了很多成功的途径,正如马云所言,我们必须去适应变化的时代,以变应变,在别人改变之前先改变自己。而且,有力或无力都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可以举出诸多知识无力的例证,也可以举出众多知识有力的证据,有力或无力都事在人为,也情由心生。个人际遇的改变,周遭景象的改变,都是这个变革时代的必然,与其总是陷在无力感的吐嘈中,不如去寻求实现有力的路途。
  
  文/肖时候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来源:红网

作者:肖时候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5/02/27/3610012.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