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治好太长,两三年治好很难。”关于中国治理雾霾,中科院院士、国家气象局原局长秦大河去年曾如此表态。在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他继续悲观地表示:“10年内仍难治好雾霾。”(3月28日《中国青年报》)
秦大河如此悲观的理由是,我国的能源结构仍然以煤炭为主,国家费了很大劲才将煤炭在能源消耗的占比从70%降到现在的66%,本世纪中叶将降到55%左右。煤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煤的问题短时间解决不了,雾霾也难以治好。
按理说,作为中科院院士的秦大河,说上述这番话一定有其理论依据,不会信口开河。不过,本月26日至27日在上海举行的“2015APEC提高燃煤火电效率创新技术论坛”上,有多位能源专家持不同观点:“一些人认为燃煤是二氧化硫、烟尘、氮氧化物排放的最大污染源。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误区。大气污染,不是煤炭自身带来的,而是人类用煤不当造成的。”
据报道,上海外高桥第三电厂减排效果优异,已经连续四年刷新燃煤发电最低煤耗世界纪录。这说明,污染是人为的,而不应让煤炭背黑锅。秦大河院士如此悲观,似无道理。
事实上,在治理雾霾问题上,也不全是悲观派。至少,比秦大河乐观的大有人在。据报道,北京市市长王安顺已与中央签订责任书,立下壮士断腕的决心,承诺到2017改善大气污染。王安顺市长还表示,为了实现到2017年能够天蓝、水清、地绿的目标,“投资一万亿元是值得的”。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应当说,无论是政府还是民众,从来没有任何时候能像现在这样如此重视环境保护。然而,置身现实世界,人们所能感受到的雾霾天似乎未见减少,甚至越来越多。在如此严峻的现实面前,中科院院士秦大河有些悲观也就不足为怪。
环境治理为何难以见效?原因很复杂,但主要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现行的相关法律对环境污染犯罪处罚太轻;二是某些地方政府出于地方保护主义考量,没有动真格。2013年5月,国家环保部通报华北六省市地下水污染专项检查结果,受检查的26万多家企业中,55家企业存在利用渗井渗坑或无防渗漏措施的沟渠坑塘,排放输送或者存贮污水的违法问题。各级环保部门对88家企业处以总额613万余元罚款,平均每家污染企业罚款7万元。
治理环境污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能再玩嘘头,必须出实招。一方面,要加强环保立法,做到有法可依,依法治污;与此同时,各级地方政府应该彻底摒弃过去那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真正负起环境治理的主体责任。唯有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心,才能有效遏制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
文/张卫斌
来源:红网
作者:张卫斌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