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1%抽样调查(中学生群体)课题调研组调研表明,对于学习和努力程度两极化明显。贫困家庭的孩子“非常努力”和“不努力”的比例要远高于其他家庭情况。教育专家卢勤认为,之所以出现两极化的现象,在于中学生在面对贫困时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4月24日《中国青年报》)
贫困家庭的孩子在学业上的“非常努力”和“不努力”两极化现象突出,凸显了贫寒学子面对贫困现实的不同人生态度。看来在发展农村教育上,必须有新的思路,有新的举措,采取更多对策去帮扶农村贫寒学子,通过改变贫寒学子的人生态度来提升农村教育质量,改变众多贫寒学子的命运。
近年来,作为城乡教育治本之策的教育均衡发展政策让农村寒门学子有了新的希望,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的日益改善与师资配置的优化就是最好的例证。作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治标政策,诸如名校分配一定名额给农村学校、高校面向农村寒门学子的定向招生和专项招生,都为寒门学子成才提供了机会。尤其是为解决农村寒门学子学业问题,在实行全免费的义务教育的同时,对农村贫困学生还实施了生活补助,对特困家庭学生各地还有更多经济帮扶举措。现在农村贫困生上学已经不是问题,很少有学生因经济原因而失学。用教育人士的话说,现在孩子读中小学基本上是政府让他读书,吃饭都无需掏钱。
但是,面对目前对寒门学子的优惠措施,有不少寒门学子却并未珍惜这些机会努力读书,奋发向上。他们在享受免费读书免费吃饭的时候,读书依然那么懒惰,表现依然那么糟糕。对此很多教师和教育管理者都感到十分困惑。一位校长坦言:现在有这么好的政策,按理寒门学子完全可以获得强劲动力,不知为何那么多寒门学子却无动于衷。他们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的确,用目前的利好政策审视,农村不少寒门学子还真的是属于“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典型。过去孩子求学路途遥远,现在可以家门口上学,稍远的可以寄宿;过去期期要为学费考虑,现在背个书包就行;过去食不果腹,现在可以免费就餐;过去衣难御寒,现在只要有困难,都能获得资助。即使目前教育资源与城市有差距,但只要稍加努力,利用国家政策优势完全可以获得上大学上好大学的机会。可是,众多寒门学子依然是那么随便,那么消极。可贵的依靠知识改变命运、逆境成才等思想一直没有形成,传统的“头悬梁锥刺股”、“三更起五更眠”等典型一直不能成为他们求学的榜样。
面对当前为数不少寒门学子学习不努力、“身在福中不知福”的现实,教育应该反思过去帮扶政策,采取更多对策,让贫寒学子人人能刻苦学习,人人珍惜难得机会,通过他们的勤奋努力最终改变他们的人生。
解决这些懒惰的厌学贫寒学子,唯有改变他们的思想。思想不解决,就是每年给他们再多的补助,也无济于事。因此学校在实施生活补助与其他资助时,需要同步跟进“约法三章”。所谓“约法三章”,就是要明确告诉这些寒门学子,无论是政府的政策还是社会的关爱,都是有条件的,即这些资助都是为了改变他们的命运。在学习上,要求切实做到勤奋刻苦,尽自己能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在品德上,要求品行端正,要守规矩。当然仅有“约法三章”远远不够,还需更多帮扶措施。比如经常有针对性开展励志教育,通过古今中外寒门子弟成才的事例,让他们学有所范;对他们的思想品性进行经常会诊,为他们及时打上预防针;建立寒门学子成长档案,保存他们成长足迹;教育他们学会感恩,学会回报社会;对少数屡教不改者,有必要采取必要惩戒教育,让他们不敢长期懒惰下去。
寒门学子不努力,还有不可忽视的家庭因素。很多寒门学子学习懒惰,没有积极进取精神,与父母对教育的轻视有着很大联系。这些贫寒学子的父母本身受教育有限,对知识改变命运重要性认识不足,安于现状思维十分突出,如何教育孩子对他们而言几乎是一张白纸。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他们的孩子自然难以有学习的强烈愿望,学习不刻苦也就成为一种必然。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寒门学子的家庭教育更为重要。因此,学校应该将寒门学子的父母的培训培养作为强化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予以落实。只有改变这些父母的观念,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知识改变命运的决定性作用,具备必要教育孩子的方法,才可能让那些懒惰的孩子改变懒惰习气,转向勤奋学习。帮助寒门学子父母改变态度,是改变懒惰孩子的重要举措之一,这是目前教育另一个需要思考并采取措施的问题。
寒门学子不努力,根在思想上没有认识知识的重要性,而解决他们的思想,需要更多帮扶措施,这是我们当前必须予以高度关注的。
文/刘和平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来源:红网
作者:刘和平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