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北京一名大学生通过微博募捐30万救父,募捐时他表示会在以后加息还款给捐助者。三年后的现在,捐助者们或许都已遗忘,他却开始兑现自己当初的诺言。(5月13日《北京青年报》)
这是一个读来温暖的故事。曾经的一条救父微博,竟成功募捐到30多万,而三年过后,一股更大的温暖是,当曾经的捐助者可能已然遗忘此事,甚至在当初就并未留心到微博中还有承诺还款的内容,受捐者却按照承诺,开始归还捐款。
这是一个很容易煽情的时代,当然,并非人心变得柔软,只因柔软变得稀缺。在一个风险丛生、生存逼仄的时代,惆怅人之不易,已然成为时代的表情,做一个内心柔软的好人,更会成为难以解构的另类。要知道,揆诸报端,那些捐助者心寒于受捐者的冷漠,其实并不少见。也正因此,这位受捐者对当初社会爱心承诺的兑现,更是尤显珍贵。
这并不是一个缺乏爱心的年代,关于爱心,我们常常存在这样的认知误区,总是习惯于强调道德底色,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曾有这么一问:你究竟是愿意做一个好人,还是做一个完整的人。在我看来,这不是一个非彼即此的问题,一个好人一定是个完整的人。而倒推到爱心上来说,爱心它也不应是一个单向度的闭环体,爱心首先是发端于善意,然后是一种力量的传承。事实上,我们常常习惯于在感激之后便欣然接受别人的爱心,但是,爱心从来不是“施舍”,它还意味着可以流淌的关爱,这种关爱不是闭环的,而是能产生互动的光芒。
回到这个不忘兑现还款承诺的故事来说,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即便是一个受助的弱者,当他能够铭记爱心的本源,记住最初的承诺,即便他并没有做出道德层面上的“爱心之举”,但是,他的这种对诚信的坚守,就是诠释了爱心的完整——每一个人,即便是弱者,他都可以成为道德的生产者,而不仅仅是个道德的消费者。
此外,小伙子的此番行为,所传递出来的社会价值是值得尊重的。他让那些曾经遭遇爱心尴尬的好心人,看到了爱心的光鲜和力量,正如曾经的捐赠者在得到小伙子的“爱心”兑现时所说,不论处怎样境地,有风骨、有信义、有气节,有始终。精神贵族,是为士。这样一番生动的触动,无疑将转化为更多人的爱心力量,烘托出一股值得尊重的社会爱心力量。于此而言,小伙子对当初承诺的兑现,就是在诠释爱心的完整。
总而言之,强调爱心这不是某种责任或是义务的强行赋予,也不是一种形式的实现,而是一个过程的享受,这个过程并不空洞,只是遇到了就帮助一下。这个过程,也是关于人性的修炼,当每个人学会享受了这个过程,学会将善意和感恩当做一种习惯,就会把承诺的兑现当做爱心的传承,而不是负担,而于此情景下,爱心也会变得亲切。如此,方为爱心的完整。
文/高亚洲
来源:红网
作者:高亚洲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