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微信朋友圈流传的一条视频《有人居然用烂棉花造大米》,让人吓出一身冷汗。视频中烂棉花经过机器的多道工序以后变成了“大米”的形状。很多人看了信以为真,甚至很害怕地要验一验家里的大米是不是烂棉花做的。(5月16日《金陵晚报》)
“有人居然用烂棉花造大米”,这标题够让人惊悚的,毕竟这个信息有点像“皮鞋变成奶酪”,想着就难免滋生几分恶心。从视频的拍摄来看,开始的白色物质的确和棉花很像,而通过机器将其熔化成胶状拉丝之后,再经过冷却粉碎后的颗粒的确和大米非常相似。
有人惊恐有人笑,惊恐者似乎感觉自己吃的就是这种大米,觉得在这个假货充斥的神奇社会没有什么造不了假,理所当然别说棉花可以造大米,就是用干草造大米都有可能,只有你想不到没有造假者做不到的。这种心理的存在,表面看是对造假者技术深信不疑,实则是对当下食品安全质量的堪忧。
而笑者,觉得这简直是唯恐天下不乱,首先棉花的价格高于大米,而且密度很低,经过加工后只是看着像大米而已。这种笑是充满理性的,毕竟造假者是利益驱使,不可能做亏本的买卖。但也不并是完全否定棉花造大米的可能性,而只是从经济成本上去判断棉花造大米的不可能性,其实他们内心多少还是存在着对造假者的恨、食品安全质量的担忧。
江苏省农科院的水稻专家王才林研究员表示,棉花造大米更是不可能的,棉花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而大米的90%以上的成分是淀粉,还有一些蛋白质等其他营养成分,两者完全不一样,根本没有可能通过人工合成达到“转换合成”,即便有人工的手段能做成大米形状的物质,但是它的口感和食用价值绝对达不到真大米的标准,因此大家完全不用担心。
棉花造大米视频,其实就是一段发往微信朋友圈的小创意视频,本意并非传谣,仅仅是出于一种娱乐的方式,采用一个吸引眼球的标题,或者说是一种创意的炫耀,但没想到视频内容和标题却无意间击中了饱受食品安全困扰的国民的软肋,传播之快、之广及引发的恐慌之巨,是原作者所始料不及的。
微信本是一种朋友圈的社交工具,生活化、娱乐化为主,看待其中一些“太震撼”、“太吸引”、“太惊艳”、“揭秘”等等吸睛的标题,我们往往更需要理性的认识,娱乐化的思维,看看就好、笑笑即可,民间流传毕竟不是官方权威,如果我们多一些生活常识、理性思维,谣言就会少一块滋生的土壤。
同时,“棉花造大米”引发部分网民恐慌,也暴露民众对于当下食品安全环境的堪忧。所以,要想从根本上杜绝此类谣言的滋生,剔除民众恐慌心理的产生,还有赖于政府部门加大食品安全监督、打击力度,营造一个安全、放心、优质的食品安全环境。
文/谢晓刚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来源:红网
作者:谢晓刚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