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的改革措施近日公布,据报道,除要求今年6月底前各地工资调整一定要落实到位外,这项改革还提出下一步要建立公务员基本工资标准正常调整机制,原则上今后公务员基本工资标准将每年或每两年调整一次。
我注意到,某报25日发表社评《公务员每一两年调工资是大众速度》。读毕此文,我有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之感。我想说的是,对已成定局的公务员调资,不怕网络反对,只怕精英强词。因为网络反对改变不了即成事实,只会促进制度完善;而掌控表达资源的精英们不接地气的强词夺理和话语霸权只会帮倒忙。
诚如该文所述:公务员调整工资是这两年舆论场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它的每次露头几乎都遭到网上铺天盖地的反对声。如今明确公务员每一两年就调一次工资,虽然怎么调没有明说,但“网喷”像例行公事一样及时赶到。我以为,对此我们既然无从阻止,本当也只能当对此回以理性反应。第一,理性洗耳恭听。毕竟,发表反对声是网民作为公民的法定权利,毕竟公务员调资关乎纳税人的钱,反对声实际上就是公民在行使宪法赋予他们对公共事务和公共决策的表达权、监督权、参与权;第二,大可姑忘听之。说得对的,当然应当采纳,说得不对的大可忽略不计;第三,给予充分理解。网民基于其网络性格和虚拟空间的非理性,出现非理性的声音情有可原不足为怪。
退一万步讲,网民反对声并不可怕。正如《大众速度》作者所说:互联网上反对公务员调薪的大规模意见聚集很难说就是中国社会真实民意的反映,至少它对这种意见强烈度的呈现是不太靠谱的。在这个问题上没必要完全对照互联网舆论的脸色,决策者们应当在这些反对声面前有所担当。也就是说,既然网民们说了白说,就让他们白说还说好了,又有什么好可怕的呢?又何必要与他们斤斤计较针尖对麦芒呢?
要说非理性,《大众速度》文中有些观点倒是疑似非理性。此文驳网上有些“高调”严重脱离实际,比如:要求先大幅裁减公务员然后再涨薪;比如要求先财产公开再给公务员涨薪;比如反复拿一些想象当中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小政府”说事;再比如民间对政府应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解已经浪漫化等等。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中国国情暂且确实无法满足上述浪漫愿景,然而,这绝不等于说这些观点就站不住脚,抑或可以摒弃不用。恰恰相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执政党宗旨,“小政府,大社会”不仅是国际惯例,也是中国政府多年改革努力的方向。请问,诟病上述观点为“伪命题”,站得住脚吗?
据论者断言: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公务员加薪的反应很平静,对近年来一些公务员灰色收入被基本打掉是认同的,对给他们增加合法收入已有较充分思想准备。但互联网对这个问题的意见高度民粹化,它所呈现的态度是情绪化的,不太讲道理的。我要置喙的是,如果前一句话成立,其恰恰是理性对待反对声音的前提条件,而不是害怕反对针锋相对的理由;而讲出后一句话,恐怕才是“情绪化的,不太讲道理。”
论者断言:从近年的现实情况看,公务员收入在同等教育水平和职业能力相当者中间仍属相对较低,这已是中国现实社会的共识。这一事实和以此为基础的认识成为给中国公务员逐年正常加薪的基础。对不起,对此“共识”“基础”说,我权且只能“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因为我看不到也未曾见过支撑基成立的、令我信服的事实和数据,我凭什么接受此说被“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论者还称:公务员今后每一两年调薪,这是中国社会这些年机关事业单位之外相当普遍的调薪速度,企业职工退休金甚至创造了“十一年连增”的记录。此外东南沿海不断发生的“民工荒”验证了一个动向,这段时间里体力劳动者逐渐摆脱了薪酬博弈的被动地位。宣称公务员薪酬调整机制会使他们成为整个社会的特殊调薪群体,这不符合国家的真实情形。我提醒论者注意的是,企业退休职工“十一年连增”究竟增了多少,“公务员一次增长”又到底涨了多少?多年来,公务员退休金是同经历同工龄工人的数倍,甚至调整后有剪刀差拉大的趋势。请问,二者好类比吗?
其实,公务员工资调整已经生米煮成熟饭,说什么都已属“马后炮”。需要廓清的是,之所以公务员调整工资成为这两年舆论场最热门话题之一,且每次露头几乎都遭到网上铺天盖地反对声,原因之一恰恰在于,现实阶层收入差距骨感和精英话语疏导缺位双重作用。当然,精英话语理性疏导绝非精英话语强词霸权,后者非但于事无补,反会火上浇油。不信,走着瞧。
文/陈庆贵
来源:红网
作者:陈庆贵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