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阳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学市场营销专业的他,刚应聘到北京一家私立医院工作没两天,就成了“眼科专家李医生”。不过“李医生”的工作不是治病,而是写“软文”,是“让人知道这个病到底有多严重,必须得赶紧治,而且一定得到我们医院来治。”事实上,通过某搜索引擎搜“青光眼”这个关键词时,排在前两页里的信息,有关病症、病因和并发症的介绍,虽然都号称是出自某医院眼科专家或主任医师的手笔,但不少却是几个类似李华阳这样20岁出头、从没学过医的年轻人瞎编出来的。这些年轻人受雇于一些私立医院的网络部。网络部,这个在公立医院中闻所未闻的部门,在许多私立医院里却是相当重要的机构,任务就是通过互联网“钓”来患者。(5月26日《现代快报》)
这年头流行跨界,既然大学教授可以开公司当老板,普通白领也不乏兼职做淘宝生意的,市场营销人士,是不是就不能玩得专业点,成为医学专家,的确也不必抱有太多的成见。事实上,如果追寻自身的兴趣点与人生价值的实现,任何的转型或是改行,其实都贵在践行。不过,明明是市场营销专业出身,进入一家私立医院没两天,便改头换面为“医学专家”,如此快速的转型,仍然令人瞠目结舌。
尽管市场营销人员变身的“医学专家”,并未直接坐堂问诊,而仅仅是挂“羊头”卖“软文”,并不至于草菅人命,人家干的也仍然是市场营销的活儿,似乎并未越界,也扣不上“无证行医”的帽子。不过,即便是术业有专攻,写“软文”这事儿早有更加专业的分工和团队,完全犯不着让专家出马,但当这些“软文”完全以病症、病因和并发症介绍等专业面目呈现,甚至号称出自专家、主任医师之手,并以此为私立医院相关医疗科室导入患者,其迷惑性恐怕不言而喻。
可以设想,对于公众和患者而言,其获得相关疾病咨询的渠道毕竟十分有限,当从网络上搜索出来的相关疾病信息,排名在前的完全是各路“伪专家”瞎编出来的软文,其背后甚至是医疗商业机构的网络营销团队,根本目的也在于导入患者,创造营收。与其说公众与患者获得的是与疾患相关的专业咨询,毋宁说是在自投罗网“咬钓钩”。而对于公众和患者而言,由于缺乏必要的专业背景,要想鉴别这些披着“专业”外衣的“软文”,识破“专家”的营销员面目,更非易事,被这些极具迷惑性的“专业”软文钓上钩,成为待宰鱼肉,倒是在所难免。
现实中,专业医疗咨询的“软文”化,甚至淹没于各种商业营销的汪洋之中,其实是个普遍现象,甚至已是不折不扣的潜规则。即便是专业人士,想要通过公共搜索引擎搜到一些有价值的医疗专业咨询,也相当困难。
而按理来说,私立医院的商业营销,当然不是不可以,但既然是营销,尤其是医疗服务的营销,本该有严格的规范。既然对于医疗广告有明确的界定和约束,这类挂“专家”卖“软文”式的隐蔽营销,早就在禁止之列。尤其是当这些商业软文是通过竞价排名的广告模式与搜索引擎、网站合作,对于医疗服务广告的管理,自然也应适用于搜索引擎与网站等广告平台。确保疾患关键词的搜索结果,将真正专业的咨询排在前列,任何商业推广性质的软文,用醒目标记标识,都应成为起码的规范。违规为这些“软文”提供庇护的网站平台,也不应逃脱罚则。
此外,相比市场营销人士成医学专家,只是捉刀写“软文”,一些私立医疗机构,尤其是美容机构,则更为大胆,其专家的出处,名头的来历,也更为可疑,当医疗专家本身也“挂羊头卖狗肉”,无疑蕴含着更大的医疗与健康风险。
基于此,“营销人员”变身“医学专家”的背后,医疗服务营销的乱象,新兴营销网络平台上对于医疗咨询监管的失范与缺位,或许更亟待弥合。
文/武洁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来源:红网
作者:武洁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