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自南充市搬罾镇康家店村的多位村民反映,村里很多贫困的家庭从去年开始申请低保,但到现在都没办下来,而一些有车有房的人,却能领到低保。多次询问村里相关负责人,却没能得到一个确切的解释。无奈之下,村民找到南充市顺庆区政府部门,得到的答案是大部分材料都不齐全。(7月24日《华西都市报》)
低保,这个本为困难群众雪中送炭的保障制度,如今在某些地方沦为了锦上添花的人情保、关系保。一个初衷良善制度的走偏,很大程度上源自执行环节的打折扣、软处理。如果把为民解困的政策当成加压公权的砝码,那么,申请材料的齐全与否对享受制度果实的影响客观上已经微乎其微。公众的质疑、百姓的不解,笼罩在低保上方的疑云少不了两个层面的背景:
其一,低保发放的不公开、不透明恐怕是老百姓滋生不解情绪的根源。数据显示,2014年年末全国共有1880.2万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5209.0万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529.5万人。面对如此庞大的低保群体,想要一碗水端平障碍重重,也正基于此,个别基层干部将低保申报当作给予困难职工群众的施舍与怜悯。抱着“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的前提,地方管理部门总能寻见权力的缝隙,哪怕是身患癌症的贫困病人,也能以“材料不全”打断申请。
其二,在“大道至简”的简政语境下,面对贫困群众,特别是农村困难群体,低保申请的手续与流程上依旧留存简化改进的空间。村民整体文化水平偏低是毋庸回避的现实问题,那些多如牛毛的申请表格对他们而言只能说是过分的期待。那么,主管部门就有必要根据现实情况改进工作方式,畅通渠道、疏通梗阻。焦裕禄同志生前常说,“要好好记住,当工作感到没办法的时候,你就到群众中去,问问群众,你就有办法了。”把语境置换到低保审批的事项上来,当审批部门对工作方法感到为难的时候,不妨到群众中去,俯下身子,倾听困难群众的真实想法,方法或许比办公室闭门造车来得快、来得实在。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低保审批需要必要的材料,但倘若唯“材料”是从,罔顾群众切身情况,那倒是犯了教条主义。虽说南充市当地开展了城乡低保专项清理整治工作,同时低保申请制度从申请受理、入户调查、民主评议、审批审核、张榜公示、分类管理、动态管理、备案管理、档案管理等更是面面俱到、井井有条。但这样大而全的制度如果不落地生根,仅仅写在纸上,那也难怪村民不理解,因为再好的制度不运转都是一潭死水,根本无法濡润社会管理纷繁的关系。
群众事无小事,特别是关系群众利益的事更要摆在首位。申请管理的程序不能看起来很美,当地声称对患病的村民情况很清楚,但却忽视了现实问题,只能说了解的也不是动态过程,动态管理更难自圆其说。以“材料”识人、按“材料”办事,都不如躬身一线、立足基层,眼见的事实比“材料”来得更真切、更实在。
文/高创
来源:红网
作者:高创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