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碰瓷”事件层出不穷的时候,在面对摔倒老人不知怎么办的时候,在人们不断质疑冷漠的社会风气的时候,2014年春晚小品《扶不扶》给了人们答案。郝健在结尾说的一句话,“这人倒了咱不扶,这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触动着多少人的内心。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面对摔倒的老人,有人还是会迟疑;面对需要救人的时候,有人还要先找到证人才肯出手。我们一直说,建立法治社会,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面对有人摔倒,到底扶不扶呢?我们需要法律来“说话”。
7月24日,首次提交北京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20次会议审议的《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草案)》让好心人服下了定心丸:今后遇街头突发病症,好心人再也不用担心出手相救反遭诬陷了,患者及其家属如捏造事实,向提供帮助者恶意索赔,将承担法律责任。(7月27日《人民日报》)
扶不扶,让法律来“说话”,保障了好心人献爱心的积极性。有一句歌词唱得好: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曾经我们看见有人需要帮助的时候,都会积极伸出援助之手,但是随着高科技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赶路,对路上发生的事漠然无视。到今天,发现有人需要帮助,我们还要想一想,如果帮助了会不会给自己惹上麻烦,甚至有网友戏称:辛辛苦苦数十载,一次被讹就回到“解放前”。此次草案的提出,给人们心中带来一丝温暖,更让好心人有了继续做好事的动力。
扶不扶,法律“说话”,更需社会的呼声。使人畏法,前提是更要使人知法、敬法。扶不扶这个问题,同样需要道德舆论的呼声,需要一些相应的奖励机制,之前深圳奖励救人少年树立了道德标杆,四川警察拘留讹人老太起到了警示作用。如果更多的事实被监督、被还原,更多恶意挑事者被严惩;如果行善的奖励得到落实,恶意讹诈的处罚成法律常态,“扶不扶”就不再是一件纠结的事,做好事的人也就不再心凉。
文/郭宋双
来源:红网
作者:郭宋双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