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有人突发疾病摔倒,到底扶不扶?7月24日,首次提交北京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20次会议审议的《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草案)》让好心人服下了定心丸:今后遇街头突发病症,好心人再也不用担心出手相救反遭诬陷了,患者及其家属如捏造事实向提供帮助者恶意索赔,将承担法律责任。(7月27日《人民日报》)
曾几何时,老人街头摔倒无人敢扶,让多少人寒心不已;施助者因好心帮助,却反遭诬陷,百口莫辩,更是让人心惊。“扶不扶”一次又一次地走上舆论的风口浪尖,是什么让本是简单的一件“举手之劳”,却陷入如今的两难之地?北京立法破解病人摔倒不敢扶的难题,又彰显出多少的正能量?
北京此次为“扶不扶”立法,对全国各地都有指导性的意义,及时回应了社会的呼声,呼吁了社会正能量,它为好心人们撑了腰,让好心人们在帮助他人时能丢掉心理上的包袱,挺直了腰板走上前去“扶一把”;同时也警惕了那些故意”碰瓷“者或者是被迫”碰瓷“者,不让好人蒙冤,更不让得救者“得了便宜还卖乖”。
为“扶不扶”立法,是“扶人”,更是“扶法”。如今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我们共同的追求,让法律成为众人的“守护神”是我们最终的目标。法律本就是为公众更好更自由的生活服务,本就应为回应众人的呼声而存在而诞生的。如今让法律一丝一缕地走进群众的生活,越来越细,越贴近我们的生活,我们行为才更有方向性,这是法律存在的意义,更是此次立法的深意所在。
“扶法”更应“服法”。法律呼应群众呼声,规范群众行为,就应让它合情更合理,让它的每一条都让人信服,这样人们才会去遵守它。因此,每一条法律的诞生都必须充分地寻求公众的意见,注重好群众的呼声。上有专家制定,下有民情咨询,这样的法律才是民众真正需求的“守护”。
道德和法律是守护群众生活的两条硬杠杠,目前我们的法律在一步步走向完善,但在这条路上,还需要我们的道德为我们坚守住那份真、那份善、那份美。
文/夏如歌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来源:红网
作者:夏如歌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