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制造亟需“追赶”中国消费

来源:红网 作者:李广来 编辑:司马清 2015-10-05 00:04:03
时刻新闻
—分享—

  今年的国庆节黄金周,大批中国游客涌入日本购物。因此,日语里甚至出现了一个新词:“爆买”,即疯狂购买的意思,诠释了中国游客惊人的消费力。不少内地网站以“中国旅游购物者全面‘攻陷’日本”为标题争相转载。(10月4日《人民日报》)
  
  国人海外消费热并非是个新话题,每逢有此报道,便会引来网友“国货不争气”甚至是“崇洋媚外”的吐槽。特别是国人在日本爆买,由于掺杂着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和情感纠葛,更是招致“没骨气、不爱国”的道德批判。然而,抛开这些“单纯”的爱国主义,我们更要反思国货与国人消费需求的契合度,只有中国制造“追赶”上中国消费的步伐,国人的钱包才能从“外流”转向“内涌”。
  
  国人狂扫日货,这种现象其实是全球化时代正常的旅游购物,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权利,你甭管中国游客跑到日本买什么,肯把钱拿出来消费,就说明兜里钱比过去多了,这是国人购买力旺盛的客观反映。至于把爱国异化为抵制日货,诉之于道德批判,更是不理性的,因为市场的供需关系并非道德力量和爱国情感所能阻挡的,国人能够抛开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和情感纠葛,恰恰说明中国民众的心态已从“狭隘敏感”的爱国变成“开放豁达”的爱国。
  
  当然,国人狂扫日货,对中国来说毕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从马桶盖“吃香”,到电饭煲“受宠”,再到今年的感冒药“遭抢”,国人对日货的追捧,不仅让日本商家眉开眼笑,而且也将中国制造的自豪感“打碎”了。毕竟,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制造大国,但与之极不相称的是近几年来居民出境“扫货”的现象。这其中的缘故,除了来自于全球化与市场开放程度不断加深,根本上还是因为中国制造在品质和品牌方面,难以适应经济新常态下消费需求呈现出的新趋势。
  
  水是有源的,树是有根的,国人狂扫日货也是有原因的。不得不承认,日本产品本身的确有其独特吸引力,设计上更符合消费者的使用习惯,价格上因进口时的高税率,在国内买比在日本贵一些。同时,产品的人性化设计是日本制造的一个著名“标签”,比如日本雨伞的伞柄都带有一个透明的小框,可以将写有姓名的纸片搁在里面,防止拿混。在制造日常生活用品方面,他们精益求精,甚至到了“吹毛求疵”的程度。归根结底,日本制造产品的优良品质、精美外观和贴心设计才是中国游客爱到日本“扫货”的主要原因。
  
  另外,这种疯狂扫货行为,也说明中国制造的政策导向问题。中国出口导向政策是向来是重生产而轻消费的,这导致我国企业生产内销和出口产品质量存在差异的现象的确存在,“一流产品出口,二流产品内销”的说法流传已久。在内销产品存在质量缺陷的情况下,消费者往往“用脚投票”,转用出口产品替代。由此可见,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国人对国产内销商品质量的不信任。
  
  产品的人性化、个性化差距、政策导向的束缚,这是国人狂扫日货的关键。但是换个角度看,这既是中国制造当下的问题,也是未来的提升空间,它正在“倒逼”着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国内企业要用好这种倒逼的力量,注重研究国人消费心理,精准把握消费者对差异化品牌、品质的要求,生产出品种更多、技术更高、创意更新、品质更好的产品,使其更加贴合国内受众需求。同时,要调整政策导向,树立既为世界制造、也为中国制造的理念,做到出口与内销一视同仁,也要把部分过高关税降下来,力争国货品质和价格的“优越性”双提升。
  
  当今世界已经迈进了彰显消费者主权的时代,而国人狂扫日货,恰恰说明消费需求的升级,这就考验着中国制造如何“追赶”中国消费的步伐。我们不必拘泥于国人狂扫日货引发的购买力“外流”之争,不必沉湎于“外国的月亮就是圆”的妄自菲薄。作为市场经济的信徒,我们要看到中国制造表现出的强大成长性——有多少人和我一样,最后放弃了三星、索尼手机,入手了华为或小米。所以,请给予时间和信心,中国制造一定会更好;请给予宽容与理解,中国“爆买客”会更理性。
  
  光靠爱国主义是不能保护中国制造的,光靠抵制洋货是不能拉动国内消费的。全球化的竞争是无情的,国人是否选择国货,既是中国制造与日本制造的激烈竞争,更是对双方强有力的鞭策,因此我们应该做的不是批判,而是理性的认识中国商品和日本商品的差距,树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创新思维,注重消费者的个性化研究,促进民族产业精细化深耕,实现中国制造与中国消费“齐步走”。
  
  文/李广来


来源:红网

作者:李广来

编辑:司马清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5/10/05/3807325.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