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宁波大学校园内大学生们的手机屏幕,被一篇篇或工整、或生动、趣味的课堂笔记“刷屏”了。校团委从10月20日起发起“最•悦读”读书笔记评选活动,鼓励同学们晒出专业课笔记、阅读书籍笔记。活动开始至今,已有14个学院积极响应,上千名学生“晒”出了各自的读书笔记。(12月15日《中国青年报》)
记笔记也能成为新闻,说明这种行为已经成了一种“稀缺资源”。事实上,在一些高校大学课堂,学生能到课已经谢天谢地,指望学生记笔记简直就是奢望。有媒体报道,为防学生翘课,某高校老师祭出了“给学生发微信红包”的撒手锏。据说,因为老师给学生发微信红包,学生没有一个翘课,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也好到爆表。
学生的到课率竟然需要老师的微信红包做保障,学生记笔记需要学校团委发倡议、搞活动,这虽然是个案,却也是当今大学课堂的“微缩景观”。在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冲击之下,不少大学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更没有心思认真听课记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儿。古今中外,很多大家都有记笔记的良好习惯,也正是这种良好习惯,帮助他们学有所成。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书斋里摆有很多贴上标签的陶罐,里面装着他平时记录下来的所见、所闻、所感。隔一段时间倒出来整理成篇。30卷《白氏六帖》就是这样完成的;现代诗人郭小川为了创作也是笔记本不离身,随时随地记下生活中的生动语言;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平时读书或者与别人交谈的时候,都有记笔记的习惯;俄国作家果戈里更是有名的“笔记大王”,他的笔记里收集了大量的创作素材。有一次,果戈里请朋友吃饭,发现一份特别的菜单,在后来的创作中,果戈里将菜单用到了小说中,使作品更有生活的情趣。
记笔记不仅可以培养个人的学习专注力和学习兴趣,还可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也为日后温故知新提供了方便。因此说,记笔记好处多多,理应成为高校对大学生课堂学习的一种刚性要求。
正是因为缺乏这样的刚性要求,导致一些高校的课堂纪律松弛,学生学习效果堪忧。有些高校和老师无原则迁就学生,翘课现象非常普遍;有的高校学生将早点带进课堂;至于大学生上课不记笔记,低头玩手机已成“大面积灾害”。高校课堂上出现的种种不正常现象,表面上看是学生的问题,有些是高校教师的授课水平问题,但究其根源还是高校疏于课堂管理。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当下的高等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有人认为高校也应当“市场化运作”。这种观念是十分有害的。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场所,老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高校和教师的特殊属性,决定了高校必须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高校对学生严格管理还是放任自流,结果肯定大不一样。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宁波大学团委引导学生记笔记、晒笔记只是开了一个好头。如何将宁波大学的“笔记风”固化为大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并成为宁波大学优良校风、学风的重要组成部分,恐怕还需要学校拿出“不许带手机进课堂”等刚性措施加以约束。否则,记笔记恐怕真要成为“一阵风”。
文/张卫斌
来源:红网
作者:张卫斌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