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从干部作风入手,出台八项规定,纠正四风,强力反腐,深化从严治党,其目的不言而喻:为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从这个角度讲,对干部档案进行专项审核,纠察追责“造假官员”恐怕也是从严治党、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众多环节中的一环。
事实上,2014年全国干部人事档案专项审核工作就已经启动。所谓“热火祛严寒,猛药医顽疾”。两年来,各地各单位积极行动,坚持“零容忍”的原则,“挖”出了诸多“造假者”,严格执行党纪国法,认真纠查追责,值得点赞。
当然,细心的读者可能会注意到,2015年12月初《中国组织人事报》曾报道过干部人事档案专项审核工作推进会的相关信息。文中有一句话,显得特别“扎眼”。原文是:“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干部人事档案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和指示。”为什么习近平等中央领导如此重视这项工作?
因为干部档案造假具有强烈的“破坏性”。以官员的学历造假、年龄造假等问题为例,这表面上看仅仅是个人品德的问题,事实上是党风问题、政风问题,更是腐败问题。如果每一个官员都希望借助这样的虚假包装来获得职务上的提升,必将败坏官员的声誉、损害党的形象,影响党风和政风。而且,党员干部身份特殊,作为公众人物,其档案造假也将直接破坏政府公信力,甚至影响社会风气。
现阶段,党和政府全力推进从严治党,加强党风政风建设,务必要抓好党员干部这一“关键少数”。要从干部管理和选拔的基础入手,匡正选人用人风气,重视干部档案的制度化建设。比如,完善干部档案任前审核制度,推进干部人事档案数字化,健全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体制,以审促改、以审促建,努力构建系统完备的从严管档制度体系,推动形成“不敢造假、不能造假、不想造假”的长效机制。
那么,如何才能建成和完善相应机制呢?举措不外乎三点:一方面通过常态化、更为严格的审查,让官员档案造假者“造假必被抓”,从而“不敢造假”;另一方面则将工作重心前移,通过档案建立时的严格审核、工作程序的建立完善等堵塞官员档案造假的漏洞,使得相关人员“不能造假”;同时,通过教育让党政干部“不想造假”,培育良好的政治生态,营造“能者上,劣者下”的深厚土壤。
对于反腐有一个社会共识,就是“零容忍”。即是对腐败现象毫不宽容,就是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其实,对于官员档案造假同样需要“零容忍”——发现一个坚决查处一个,发现一起坚决纠正一起,坚持“露头即打”,防止滋生蔓延。
文/韩建平
来源:红网
作者:韩建平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