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不妨给“晕倒帝”开副治晕药方

来源:红网 作者:冉鹏 编辑:夏熊飞 2016-01-16 00:03:05
时刻新闻
—分享—
  1月14日,《北京青年报》做了一篇题为《“晕倒哥”辗转全国多地装晕,为获捐助乱编悲惨经历》的报道。一名祖籍四川名叫杨祖映的男子,7年来,在全国各地都“晕”过,并且获得同情和捐助,因此而出现在各地的新闻中,消息甫出,网友就给该男子冠以“晕倒帝”的名号。(1月14日新华网)
  
  见人摔倒不扶,这是社会道德问题;见人晕倒不施救,这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中救死扶伤的传统美德不相符合。但就是摔倒、晕倒这类常人不想出现、也不愿意看到的临危情况,近年来,却被人演绎成为另外“一道风景”。梳理媒体的报道,去年,媒体报道了杭州城一个“很出名”的“假摔帝”——曹文轩,十余年来,“假摔帝”用假象迷惑了不少人,消费公众不少的爱心,以借“摔”之名行诈骗之径,从中谋利;近日,《北京青年报》报道的这位“晕倒帝”杨祖映,7年来在浙江、广东、河南等地至少昏倒过7次,并且获得同情和捐助。之所以把“假摔帝”和“晕倒帝”提到一起来谈,是因为这两人的行为如出一辙,都是利用公众乐善好施的美德和爱心,上演一次次消费公众爱心的“好戏”,以借“摔”、借“晕”之名行诈骗之实,并通过获救而从中谋利。这类行径,既消费了公众的美德和爱心,也为社会文明进步带来了创伤。
  
  可喜的是,无论“假摔帝”,还是“晕倒帝”,在他们“摔倒”“晕倒”的这十来年时间里,无论发生在何时何地,都能得到社会的及时施救,也能得到社会爱心人士的救助。从这一点来看,社会上无论何时何地都有好人存在,社会的美德也不分地域、不分时间地源源不断的演绎,社会的文明进步从来没有歇息。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公众在施救中也越来越理性,比如“假摔帝”十几年里的“摔倒”,既有人观望有人先拍照“取证”,也有人果断帮忙;“晕倒帝”在这几年的“晕倒”历程里,既有热心的市民给他送食物、端来热水,也有市民自发给他捐钱。这些做法,说明公众的道德底线还在,见摔不扶、临危不救的美德还没丢掉。
  
  但令人气愤的是,“假摔帝”和“晕倒帝”之所以能够在十年里有“摔倒”和“晕倒”的动力,主要原因就是“假摔帝”和“晕倒帝”利用了人们乐善好施的善心、救死扶伤的爱心,达到行骗获利的目的。这些“假摔帝”和“假摔帝”们,不但热心的市民们在多年后能一眼认出来,就连施救地的警察也能一眼就认出他们。这些公众用经年累月的爱心和美德“树”起来的“假摔帝”和“晕倒帝”,不但消费了公众的美德,更突破了做人的底线,触犯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扰乱了社会秩序,也为社会文明进步所不齿。就拿“晕倒帝”来说,他几年来频繁“晕倒”在公众的视野中,这一现象,说明也到了该为“晕倒帝”开副药“治治病”的时候了。
  
  如何给“晕倒帝”治一治“晕倒”之病?唯有给“晕倒帝”开副“法治药方”,才能把“晕倒帝”打回原形。这就需要法律亮出正义之剑,对“晕倒”的行为进行严厉惩戒。虽然,“晕倒帝”的晕倒骗取的是少量钱财,而且通过法律途径处罚还面临着取证困难的尴尬,但是,这类行为如果不加以严厉打击,便会让类似的不正之风滋长。因此,也要相关部门完善相关机制,以严厉的举措进行打击。同时,也需要做好信息共享,对这样的行为集中力量进行打击。让假摔、假晕的行为在法律的严惩之下不敢发生。
  
  “晕倒帝”的行径固然可恨,但社会的美德不能因此而受到损害。还需要注意的是,一些社会爱心人士在伸出援手的同时,也容易遭受讹诈,被那些不耻之人纠缠。因此,还需要法律来保护好社会美德的底线,消除人们在助人行善中受到的伤害,消除在施救前的焦虑,才能让人们在传承和发扬社会美德中不再担心和忧虑。在鼓励社会继续发扬乐善好施美德的同时,保护好那些伸出援手的爱心人士,不能让那些借假摔、假晕之名,伤害施救者的爱心。做好这些,人们才有伸出援手的底气和动力,才能凝聚起社会文明进步的力量。
  
  文/冉鹏

来源:红网

作者:冉鹏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6/01/16/3889383.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