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扶贫、信访、气象、环保、统计、教育、农林牧副渔等系统和领域,曾一度被视作无权无势、无利可图的“清水衙门”,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几乎成了腐败的“免检区”,没有捞到什么腐败大鱼。但近年来,随着中央政策的倾斜,随着国家在民生领域的投资不断加大,过往的“清水衙门”在不经意间变成了富得流油的“肥水衙门”,且屡曝腐败丑闻,不断地刷新着公众的震惊程度。
据人民日报、中纪委官网和中国纪检监察报曝光披露,现今“清水衙门”的腐败现象可说是五花八门、各具特色:扶贫资金成了一些人眼中的“唐僧肉”,“排名权、销号权”成了信访系统的生财之道,统计系统“有的领导干部以‘数’谋私”,气象局通过垄断新盖建筑防雷检测业务从中谋取私利,人防系统将“地下工程审批权‘变现’敛财”,农林牧副渔系统“有人连3分钱也不放过”……
这表明,腐败已是无孔不入,无处不在,没有死角,不再有“清水衙门”与“肥水衙门”之分。反腐实践告诉我们,只要有“衙门”,就有权力;而只要有权力,哪怕是微小的权力,就有腐败的可能。如果权力得不到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任何一个“衙门”,都有可能发生腐败;任何一个官员,若想贪腐,都会“鱼有鱼道,虾有虾道”,表面上看没有贪腐机会,实际上可能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保定市人防办腐败窝案警示我们,新常态下反腐倡廉,需要拓宽治理思路,尤其需要摒除“惯性思维”,瞄准任何可能滋生腐败的土壤,不论此“土壤”是贫瘠还是肥沃,不论此“衙门”是“清水”还是“浑水”。在重点监督那些实权部门的同时,也要瞄准那些小、远、偏的“清水”单位,盯紧“清水衙门”里的腐败蛀虫。这样,可以让群众对打“虎”扑“蝇”有更直接、更多的获得感。
让“清水衙门”里的腐败蛀虫及时现出原形,一是要加强对权力尤其是“一把手”权力的制约,减少“长官意志”,把“透明”当作防范妙药,让权力不再信马由缰;二是要延伸监管触角,通过对类似腐败样本的解剖来举一反三,密织监督天网;三是用制度设防,加强“招投标”管理和事中、事后审计,让蛀虫们心存敬畏。如此多管齐下,标本兼治,“清水衙门”里的腐败蛀虫才会少之又少。
文/高福生
来源:红网
作者:高福生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