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急救不急”需分类破解

来源:红网 作者:何勇 编辑:夏熊飞 2016-03-05 00:02:35
时刻新闻
—分享—
  近日,南京市急救中心公布一组数字,去年全年南京共接听求救电话近53万次,急救车出车12万次。其中,拉肚子感冒吵架转院等情况就有6万多次,占总出车数的60%;有1万多次是空车,占总出车数的10%。(3月3日《江苏经济报》)
  
  急救车,承担的是急救服务,是名副其实的救命车,属于城市宝贵的稀缺资源。非急救业务使用急救车,让原本就稀缺的急救资源遭到无效挤占,好钢没有用在刀刃上,导致大量真正需要急救车接送的患者,常常遭遇苦等不到“救命车”的困境。要让稀缺的救护车资源得到最大的释放,发挥出最大的社会价值和救命功能,就必须有效破解“急救不急”现象,让急救车回归和承担起急救任务。但如何破解“急救不急”现象,笔者以为,应当实行分类处理模式,不能只是简单地将非急救业务剥离出来。
  
  “急救不急”,应当说大部分属于可以不必使用急救车的非急救业务,但市民却选择了使用急救车,造成了急救资源的不必要浪费。这确实与急救车本身的职能定位、业务不清晰有很大关系,让急救车承担了非急救业务,但也与广大公众的急救知识匮乏有关。很多市民不了解急救知识,一遇到突发疾病,或者需要看病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拨打急救电话,请求急救车支援。结果有时可以选择乘坐普通车辆却使用了急救车,还有时急救车到时,人已经没有大碍,不再需要使用急救车。
  
  所以,要破解“急救不急”现象,急救业务确实需要实行分层承担机制,只有真正需要急救的业务由急救车来承担,将转运等非急救业务剥离出来,交由社会资本来承担,这是必由之路。但另一方面,卫生部门应当加大民众的急救知识的普及力度,提高民众对急救的认识水平,让民众逐渐了解到什么情况下需要拨打急救电话,寻求使用急救车,什么情况下可以乘坐普通车辆或者社会资本承担的救护车,避免一遇到突发状况就拨打急救电话的唯一选择,也尽可能避免民众滥拨打急救电话。
  
  另外,还有一部分“急救不急”,其实属于一种报假急救、恶意呼救情况,如同报假警一样,造成作为稀缺资源的急救车跑空车现象。对于这类不负责任的恶意呼救行为,应当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处罚力度,除了要求承担相应费用和给予治安管理处罚之外,还应纳入公民征信系统之中,列入“黑名单”,提高恶意呼救的缺德成本,让他们为自己的缺德行为买单。
  
  文/何勇

来源:红网

作者:何勇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6/03/05/3925263.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