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放生呢?网上对放生是这样解释的:放生一词源于佛教,是佛门信徒的一种修行方式,它不完全等同于动物保护,因为其根本思想源于佛门慈悲和因缘果报。在我国,放生兴盛于隋唐,是佛教与儒家传统文化的结合。
部分人热衷于放生,为了求得佛家所言的“福报”。可放生真的就是善举吗?《广州日报》曾报道,2014年11月,有五人进入广州市从化区鳌头镇黄茅村放生老鼠,村民抓到两名放鼠人扭送派出所,他们坚称自己为了做善事求赎罪,才放生老鼠。而在2015年8月的三天之内,来自山东、河南的两个放生组织,就在长白山放生了2400只狐狸。工作人员介绍,一到冬天,来偷食的狐狸陆续出现;开春,总能发现几具狐狸尸体,无一例外瘦得皮包骨头。
笔者认为,比放生的慈悲心更重要的是懂得常识,尊重万物生长的规律。潮白河的水质没达到放生标准,养殖鱼放进来注定九死一生。更重要的是,五百多斤鱼,无论存活还是死亡,都极有可能影响整个水域的生态状况。
不确定是否有放生必要,不确定当地环境是否适合放生,这样的放生,既是伪善,也是杀生,还违反了相关管理规定。如果仅仅把放生当作一种仪式,以期行善积德后的心理满足,那么这样的“精神消费”不要也罢。放生本是好事,是人类救护动物的善举,理应以动物的受益为最大目的,若心思不纯,动机不良,只为了自己的“福报”而不顾动物死活,这就大大违背了佛家出于慈悲心理下随缘之举的初心,变得功利而虚伪。试想平时不做善事,一旦事业不顺,就去放生;一旦生病倒霉,就去放生;一旦发达了想图好名声,也去放生,把动物变成功德的筹码,慈悲心肠背后掩藏的是求名求利的铜臭味,放生就不再是积德,而是造孽。
减少“伪善放生”,不但需要动物保护部门多开展科普活动,让人们了解相关法规政策和科学知识,学会好心办好事,真正营造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关系。还要加强法律管理,严肃处理性质严重的不规范放生行为,遏制因放生带来的生态破坏与负面影响。
文/张耕溥
来源:红网
作者:张耕溥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