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都要生二胎,我爸妈不用了,因为他们已经有了小儿子——手机 ”,昨天下午,“童心里的诗篇 ”——中国 • 江苏第二届全国少儿诗会在张家港举行颁奖典礼,来自常州的费东写的小诗《手机》获得了一等奖。(8月27日《现代快报》)
在小诗《手机》中,常州的费东将“手机”比作爸妈的“小儿子”,充分展现了小作者的聪明才智以及对生活的细心观察。但是,孩子这些“童言”背后所蕴含的感情更值得每位家长深思:孩子们在借“手机”呼唤家长们多关心自己,多和自己沟通。
其实,2014年首次出炉的《2014年国民家庭亲子关系报告》,就发现了这一问题,手机开始分散父母陪伴孩子的注意力。报告数据显示,有17.8%的父母在与孩子共处时经常看手机,51.8%的父母会偶尔看手机。2015年南京市几名小学生汇编的一首诗歌《放下手机,抱抱我吧!》,孩子们用“呐喊”的方式,道出了自己的心声,渴求爸妈“放下手机,拥抱自己”。
在培养和教育孩子方面,大多数家长都知道让孩子远离手机,莫当“低头族”。但俗话说得好,“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试问,在使用手机方面,有多少家长真正做到了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了好榜样?恐怕寥寥无几,不仅如此,一些家长对手机的依赖症,居然需要孩子去提醒。不少孩子反映,家长在回家之后,只是抱着手机玩,很少和自己说话;当有不会的问题需要家长解答的时候,他们也多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当孩子与家长主动亲近时,一些家长居然还很不耐烦,说“别烦我,自己玩”。这种情况,一次两次、一天两天,还说得过去,但时间久了,就会伤害孩子的幼小心灵,还有可能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因为“手机”而忽视孩子,或许在一些家长看来是因为工作的需要,不得不忙着用手机处理一些工作,但是更多的家长是自控能力差,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诚如一些家长坦言,“知道玩手机不好,但就是忍不住”“没想到自己玩手机,会对孩子产生如此大的影响”“白天工作太忙了,回家就想玩玩手机消遣、放松一下”。家长们这些所谓的“苦衷”看似合情合理,但是与孩子的健康成长比起来,简直是微不足道。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特别需要与他人沟通,分享自己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但是如果家长不能扮演好孩子的倾听者、解惑者、陪伴者等这些角色,孩子们就有可能另寻其他的途径或者是将自己封闭起来。这就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埋下隐患,诸如,性格孤僻、暴躁,与陌生人网络聊天、早恋等。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在你身边,你却在低头玩手机。孩子需要家长的陪伴,不仅仅是一个“物理陪伴”,而是建立在“物理陪伴”基础上的“心灵陪伴”。家长们应该从“别人都要生二胎,我爸妈不用了,因为他们已经有了小儿子——手机”的诗句中警醒,多用心陪伴孩子,莫让手机成为影响亲子沟通的障碍。
文/赵霞
来源:红网
作者:赵霞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