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印发《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计划5年内对近10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着力解决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22日,国家发改委举行通气会,《规划》明确,搬迁对象主要是“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经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信息系统核实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约981万人。迁出区域范围涉及22个省份的约1400个县。(9月23日《京华时报》)
我们虽然不是风水学的信徒,但如果一个地方交通出行不便、子女入学不便、生病就医不便、经济发展不便……一般就会觉得这种地方不宜居住,抑或并非久留之地。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目前尚有981万人贫困人口就生活在上述“多有不便”地区。把这些地区的人口搬迁出来,再予扶贫,无疑是惠及民生之举,也是从源头上解决贫困问题的治本之策之一。易地搬迁只是手段,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才是根本目的。
这次动迁不但涉及资金筹集、迁入地规划、扶持项目选择等诸多“硬件”,还涉及外迁人口的思想引导等“软件”。要想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软硬”兼顾,在充分调查、科学规划、合理引导基础上,按照“群众自愿、应搬尽搬、保障基本、安全适用”原则,通过舆论宣传和典型带动,让外迁人口认识到“乔迁”之后,无论是居住环境还是生产条件,只会比现在更好,从而改变“故土难移”的老观念,融入到新家乡建设之中,就最终摘掉“穷”帽子,走上富裕路。
精准扶贫不但要求精准摸清扶贫对象底数,精准落实好帮扶脱贫举措,还要求扶贫工作者着眼于细,立足于实,从小微处谋划,坚持阳光操作,做到公平公正,精益求精,在动员搬迁过程中,各地可以借鉴之前的成功经验,再结合本地实际,灵活做好易地扶贫工作,不得搞“一刀切”强行逼迁。
贫困人口顺利“乔迁”,只是做好易地扶贫的第一步,后面还涉及技能培训、就业创业、产业结构优化和城镇化推进等一揽子计划,各级应当统筹安排,让贫困人口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在此基础上,还要人性化地安排好外迁人员日后的回乡“寻根”活动,通过建设“浓缩故乡”、保留家乡影像等方式,让离开家乡的脱贫人员记得住乡愁,找得着回家的路。
文/叶传龙
来源:红网
作者:叶传龙
编辑:夏熊飞 实习编辑 林旻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