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那么多螺丝钉制造商,但要找到一家符合要求的厂商,并不容易。”一家医疗科技公司的总经理告诉记者。这家公司生产的呼吸机很多出口到国外,而面对国外标准,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却成了难题,也折射了中国制造的底层生态。(9月23日《新京报》)
小小的螺丝钉折射中国制造业大问题。这个大问题就是,整体来看,中国制造业的产品竞争力不强。大部分产品除了价格优势,很难再谈其他优势。产品不够精致、不够个性化、不够人性化、不够美观、不够环保、不够耐用、不够安全等等,都是国人常常吐槽的国货的缺陷。中国人自己都对自己的产品缺乏信心,何况是外国人呢?中国是当之无愧的制造业大国,但也是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弱国。试想,一个国民连奶粉、马桶、电饭煲这样的日常生活用品都要到国外抢购的国度,怎可能是制造强国?
何以如此呢?至少是四个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中国制造今天的弱势。一是无底线的价格竞争侵蚀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借助劳动力比较优势,中国制造在中低端产品方面,占据了世界市场。多年的价格竞争,让企业主认定低价才是王道。为了压低价格保住市场,企业主竭力压低生产成本。在购置设备、采用工艺、用材选料、招录工人等生产制造的各个环节都要压低价格。“一分钱一分货”,低价格的结果必然是低质量。
二是在人才培养方面,重学历教育,轻技工教育。每年有那么多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而企业技工的人才缺口又不断增加。人才供需的结构性失衡正是“重学历教育,轻技工教育”的直接后果。
三是年轻人对互联网创业的非理性热情。互联网时代的喧嚣让年轻人认为互联网无所不能,认为商机一定在互联网上。某些互联网大佬对互联网创业的无节操吹嘘,进一步鼓励了年轻人的互联网创业热情。年轻人创业,开口“互联网”、闭口“电商”,哪里想沉下心研制方便生产生活的产品?
四是房地产业和金融业对制造业的挤压。看看中国的富豪排行榜,有多少是扎扎实实做制造的?制造业没有房地产来钱快,做起来艰辛,融资成本又很高,所以很多人不愿意做。
中国人不缺少制造优秀产品的能力。历史上,中国的丝绸和瓷器畅销欧洲,足以证明中国人的制造能力并不比外国人弱。中国缺少的是激励制造优秀产品的环境。没有优质的环境,就难以催生优质的人才。没有优质的人才,怎么可能有优质的产品?
改变现状,要从改变环境开始。中国要主动放弃劳动力比较成本优势,提高劳动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用劳动成本提高来倒逼企业进行产品升级。要用技术工人的高工资破除家长对“学历教育”的迷信,允许孩子读技术学校。要相信改变生活的不止有互联网,要多一点对“匠人精神”的尊重,少一点对“互联网”的神化,进而引导年轻人走出创业误区。要坚决采取措施,稳定房价,破除房地产对整个宏观经济的绑架。要降低制造业的融资成本,疏通金融支持制造业的渠道,从而让金融为制造业服务。
文/乔瑞庆
来源:红网
作者:乔瑞庆
编辑:夏熊飞 实习编辑 林旻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