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对马拉松该有的尊重还是要有的

来源:红网 作者:文翠芳 编辑:夏熊飞 2016-10-16 00:03:16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近日,微博号“八哥专用”发出这样一条微博:“李响马拉松代跑!李响发微博称他在芝加哥跑马拉松,并发现场图片。结果有当地的华人网友发现他并未跑步。”

  很快李响的微博评论就沦陷了,多数人觉得这样的举动太虚荣了。有网友猜测他可能是为了推广某跑步app。就在各种猜想发酵之际,李响的朋友出来解释了,称李响是因为半路身体不适,就把号码牌给了别人。而没多久,李响本人也现身了,分享了跑步记录的证据,最后还向马拉松致歉,称自己不应该随随便便摘下号码牌。至此,这个事件才算是暂告一段落。

  暂且不论李响有没有代跑,首先马拉松运动员的号码布相当于参赛者的身份证,参赛者必须佩带各自号码布进入与比赛项目相应的出发区进行检录,在比赛过程中必须自始至终佩带号码布,号码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身份证一人一证一样,一人一块的号码布如果出现在了不同人的身上就是犯规,这即便是外行人也都懂的道理,为什么一个号称多次跑马的人还能犯这种错误?违规了就是违规了,再多的解释都不能洗白,成绩取消是自然。但很明显李响的行为缺乏了对马拉松比赛的尊重。

  为什么明星对马拉松成绩如此看重?不少明星用跑步、马拉松来包装自己,不仅是因为马拉松时尚,可以塑造健康的形象,更因为其背后有着强大的推手,即地方政府和马拉松赛事运营商。

  马拉松办赛门槛比较低,并且又能吸引众多参赛者、旅游者及赞助商,从而带动起较大的产业规模,再加上国家政策也支持体育产业,基于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内涵,转型绿色发展的诸多利好,地方政府和赛事运营商助推马拉松赛事的意图就不难理解。

  有需求就有供给。不可否认,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越来越喜欢运动,而跑步向来都是大众化的运动方式,再加上有商界大佬,名流政界的参与,这就更是助推了全民参与马拉松的热情。

  而近年来,全国马拉松赛事数量和参赛人数也是实现了十分惊人的增长。仅2015年全年,在中国田径协会注册备案的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达到了134场,而今年又将是一个爆发年,中国田径协会旗下官网显示,截至9月27日,今年注册赛事共有282场,参赛人次高达23万。赛事密集程度也是超乎想象,这还不包括未注册的地方政府和相关机构组织的迷你型马拉松、10公里跑等等。可以看得出不分职业、年龄、性别,精英也好,大众也罢,几乎是全都投入到了这场全民狂欢当中。

  诚然,密集的马拉松赛事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然而如火如荼的马拉松赛事暗藏着不少风险也是事实。尤其是目前国内马拉松赛事增长速度已明显高于爱好者的增长速度,僧多粥少的局面,极易让马拉松比赛失去秩序,近乎疯狂。一些城市的马拉松赛报名人数凑不够,就让当地的学生来,这和真正的马拉松八竿子打不着,却很明显地能看得出这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利益分红。还有的城市经费有限,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尚未完善却也急着办马拉松,赛事水平可想而知,这对提升城市形象而言反而是弄巧成拙了。如此变了味的马拉松,虽是新兴事物有强大的活力,但却俨然烫手山芋。这说明社会上下对马拉松运动缺失了该有的尊重。

  更该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近年来“中国式马拉松”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但不少人却没能跑向比赛的终点,却走向了人生的终点,运动性猝死的新闻频见报端,让人唏嘘。由此可见公众参赛的热情虽然高涨但是对马拉松这项极限运动还是缺乏足够的了解。马拉松对基础体能和专项技术的要求极其严格,所有参赛的人都需经过长期的科学训练后方能达到参赛要求,但显然不仅是跑者自己,连政府,赛事运营商,一线人物,也都只顾着追捧马拉松,却忽视了人体健康这个最基本的赛事要素。要知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健康,一切的所谓红利都是无意义的伪命题。本来马拉松比赛是一项积极健康的活动,但很多跑者命殒中途,给马拉松运动的质量打了折扣,“夺命马拉松”的出现,显然是对马拉松运动的一种污名化。

  引导公众科学健康的运动,给马拉松适度降降温,对马拉松运动多些尊重,不仅迫在眉睫,也任重道远。尤其是作为公众人物的明星又具有强大的明星效应,对公众的影响力极大,就更该把持住理性的尺度,不能为了光环,声誉,甚至通过践踏规则来达到包装自己的目的。否则,这不仅是对运动精神的亵渎,同时也是没有素质的表现,对生命也是极大地不负责任。健康运动,不只是身体健康,心理也要健康,对此明星更当身体力行。

  文/文翠芳(运城学院)

来源:红网

作者:文翠芳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6/10/16/4108438.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