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区分“的、地、得”的用法没多大必要

来源:红网 作者:王荟萃 编辑:夏熊飞 实习编辑 林旻煜 2016-10-22 00:07:29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编校质量堪忧。那些广泛传播的重大错误就不说了,仅“的、地、得”三个常见字的乱用,就到了惨不忍睹的地步。

  随着新媒体的广泛使用和信息发布门槛的降低,“的”“地”“得”的错用、乱用也接踵而至,这一问题在自媒体、社交媒体中尤为突出。按照现代汉语语法的要求,“的”“地”“得”有着明确的使用分工:定语应该用“的”,状语用“地”,而补语用“得”。但对于广大新媒体用户来说,讲不讲究“的”“地”“得”的正确使用已经变得无足轻重,一个“的”字就能代替“地”和“得”满足日常交流表达的大部分需求。那么在新媒体时代,区分“的”“地”“得”的用法究竟还有没有必要?坚守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究竟还有没有意义?

  从语言标准化的角度来看,无论表达介质的形式如何,正确使用“的”“地”“得”是语言规范性、严谨性的内在要求,是个人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的体现。正确地使用三个“de”,可以准确地表达语意、促进语言的规范化传承。特别是对于新闻媒体和从事文字工作的人来说,这一点显得更为重要。在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有部分新闻作品正是因为“的”“地”“得”的错用而被撤销了参评资格。

  但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看,在大多数情况下,普通用户对“的”“地”“得”的错用既不会影响语意的表达,也不会给语言使用者带来什么实质性的损失。同时,把三个“de”混用成一个“的”,还能让使用者感到更加方便,从这一点来看,错用误用也无伤大雅。

  关于“的”“地”“得”该不该规范使用的争论让我不禁联想到那些有着明确正误界限、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出现了规则偏离的现象,比如开放式婚姻。站在道德制高点来看,开放式婚姻有悖忠诚,尤其是肉体忠诚;但抛开社会对于婚姻道德的普遍期待,只要夫妻双方能够彼此认可这种相处模式,同时可以在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继续维持现有婚姻的平衡,这样的婚姻理念似乎也无可厚非。

  今天我们思考“的”“地”“得”的区分还有没有必要,其实是在思考那些绝对性不强的规则在社会变革中如何安放的问题。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下,这些性质的规则正处于激烈的摇晃状态中,那根用来衡量正确与否的指针,不再稳稳地停在我们所熟悉的、看起来醒目的红色标线上方,而是向左或向右不停地摇摆着。正如通假字最初是古人写的白字,但却积非成是;十年前扶起摔倒的老人被视为美德,但在今天却被很多人视为“自找麻烦”。有的人把前辈留下来的规则奉为圭臬,一辈子恪守坚持,同时还不忘声讨那些违反规则的人;但有的人却从其他方向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规则正确性,并赋予了它新的含义。最终这两种分别把规则正确性安放在不同地带里的力量在不断的博弈中,实现了某一方的胜利,抑或或产生了新一轮的混沌,但无论结果如何,它总是倾向于朝着适应时代需求的方向发展。

  所以,无论是看待三个 “de”的使用规范,还是其他层面的规则,我们都没有必要拘泥于一时的孰对孰错,而是要用包容的视角,看清我们正处于什么样的情景当中,什么样的变化之中,我们的需求究竟是什么。既然一些规则本身就不是非黑即白,那么听从其可塑性的安排,把它捏成最适合时代需求的橡皮泥,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文/王荟萃(北京师范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王荟萃

编辑:夏熊飞 实习编辑 林旻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6/10/22/4114335.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