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桦是国内最大的HIV感染者社区白桦林联盟的创始人。今年7月,全国多地的艾滋病感染者接到诈骗电话,对方自称是政府部门或卫生局、民政局的工作人员,要给感染者发放补助。据白桦林联盟披露,他们共接到了全国30个省份超过330例艾滋病感染者被诈骗的情况反馈。事件发生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已经报案。(10月22日《工人日报》)
现如今的电信诈骗,不仅非常猖獗、形成了一些所谓的“诈骗之乡”,并且分工越来越细,诈骗对象越来越精准。以前,他们的作案对象主要是老年人和女性,漫天撒网、“撞大运”,有几分“隔墙扔砖头、砸到谁谁倒霉”的意味。现在,骗术也升级换代,开始有选择性地锁定固定的群体,比如说徐玉玉这样的贫困学生,比如开头提到的艾滋病感染者。这无疑大大增加了诈骗的迷惑性和针对性,提高了得逞的概率,危害性也更大。正如有人说的那样,他们骗的不光是钱,还是命。徐玉玉等事件虽然过去一段时间了,相信很多人提起来依然唏嘘不已。
将黑手伸向贫困学生和艾滋病患者,已然丧失了最基本的人性。但对于骗子而言,不管什么法律法规、道德人性,全部都是浮云,只要能骗到钱,他们才不管别人的死活。对诈骗分子,就应该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坚决予以打击,绝不能让这一毒瘤继续存在下去。
骗子开始“精准诈骗”,执法部门就需要及时拿出对策来进行“精准点杀”。那些盯着贫困生的骗子,必然研究了相应的补贴流程,甚至还能把时间点把握得非常到位;那些打艾滋病感染者主意的坏人,也肯定对相关政策有所了解。执法部门也应该主动对电信诈骗高发、多发的相关领域进行研究,找到容易出问题的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监控和把关,同时对特定人群做好宣传引导,进而将诈骗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提到电信诈骗,公众除了对骗子深恶痛绝之外,最关心的还有一个问题:受害者的信息是如何泄露的?特别是当骗子详细掌握了受害者的信息,这个问题无疑就更值得追问。以艾滋病患者遭诈骗为例,感染者接到的诈骗电话,骗子一上来就叫出其姓名,并且能准确说出他的身份证号、电话、户籍信息、确诊时间、还有随访的医院,甚至什么时候、在哪里拿了药,对方都讲得精确无误。如此详细而精确的信息,显然并非瞎蒙,而是从某些渠道获取。
徐玉玉案发生后,警方查明,嫌犯利用技术手段攻击了“山东省2016高考网上报名信息系统”并在网站植入木马病毒,获取了网站后台登录权限,盗取了包括徐玉玉在内的大量考生报名信息。那么,艾滋感染者的信息,是不法之徒通过非法手段(比如黑客入侵)盗取,还是医院或疾控部门工作人员流出?无论是哪种情况,都必须进一步完善医疗系统的管理和防范制度,确保个人隐私信息万无一失。
文/乔志峰
来源:红网
作者:乔志峰
编辑:夏熊飞 实习编辑 林旻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