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珠海金湾一小因拟禁止学生带零食、玩具、零花钱到学校引发热议。有家长和老师支持,也有人反对,并质疑已接到的短信通知中包含“不定期检查孩子书包”的做法涉嫌侵犯学生隐私。对此,校方相关负责人回应,经召开家委会征集意见,家长代表都同意禁止学生带零食等到学校,但也有个别家长代表对强制检查有异议,所以学校将通过家长自查等更柔性的方式来执行。(11月22日 南方网)
未成年人普遍缺乏足够的自控能力,尤其是小学生,更是难抵外界的种种诱惑,让经营零食、玩具的摊贩店铺总是门庭如市,很多将“孩子的钱最容易赚”奉为真理的商家也赚了个盆满钵满。而由此所带来的“并发症”与“后遗症”却也并不少见:包装袋等垃圾满天飞满地跑,以零食当主食影响身体健康,上课专注于小玩具而不认真听讲,为了能够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偷窃、赌博等等。基于安全和健康,学校禁止学生带零用钱到学校也确是事出无奈、事出有因。
但是在拟订政策时,学校却只征求家长委员会的意见,随机采访的对象也只是家长、教师、律师等成年人,而偏偏忽视了这一事件中最为关键的当事人——学生。由此可以预估的是,学校无论制定出什么样的规章制度,多是“懒人思维”下的自娱自乐,难免会有失科学性、民主性、公正性与平等性。如此简单的“一刀切”做法无异于因噎废食,最终“受伤”的必然是毫无发言权的学生;而随意检查孩子的书包则更是一种赤裸裸的侵权行为。
据一项调查显示,有超过90%的学生拥有数量不等的零花钱,其中,有30%的孩子能够合理规划零花钱的去处;而有一点也不得不承认的是,孩子迟早要离开父母的保护伞,要独自接触钱财。所以,与其让孩子长大之后手忙脚乱无所适从,不如从小就开始刻意地让孩子尝试接触;与其高高在上闭门造车,不如反过来俯下身子听听学生的想法和意见;与其围追堵截一“禁”了之,不如因势利导,进行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
比如,要加强食品安全教育,通过讲座、科学实验等形式,让孩子了解垃圾食品的危害;要加强理财教育,通过主题班会、亲子活动等方式,引导孩子树立“量入为出、用之有度,财尽其用、用之有益”的金钱观;要加强行为习惯教育,引导孩子养成保护环境、不乱扔垃圾的卫生习惯。除此以外,还可以跟孩子签个“君子协定”,通过具体的奖惩细则培养孩子的独立、自律、规划和自省的意识与能力。
零花钱并非洪水猛兽,直面现实,科学对待,反而可以转化为学生的一种素养和技能。对此,学校和家长首先要端正和调整心态,在孩子的相关教育上也具有无可推卸的责任;而从全社会看,也须从法治角度为未成年人的理性消费和健康生活保驾护航,避免监管的缺失和漏洞。
文/卜新国
来源:红网
作者:卜新国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